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會計經緯》會計師專業上的懷疑

【經濟日報/陳伯松】
審計準則公報第43號「查核財務報表對舞弊之考量」中,「專業判斷」和「專業上之懷疑」(Professional Skepticism)這兩個名詞出現多次,是關鍵性名詞。何謂「專業判斷」?又何謂「專業上之懷疑」?
「專業判斷」可能比較容易懂,「專業」有別於「常識」,職業中各行各業自有專業領域,以領域為界,專業與常識清楚地劃分出來。譬如甲與乙對話,甲:「今天天氣很好」,甲如果是一般人,這句話是幾無涵義的閒磕話語;甲如果是氣象學家,這句話就成專業判斷。又如,甲接著說:「我肚子不舒服。」乙如果是一般人,他大概會回以:「那趕快去看醫生。」這是常識判斷;乙如果就是醫生,「我看看,…呀,可能是膽炎耶,趕快去住院。」這就是專業判斷。會計師為查核簽證財務報告的所作所為,都是專業判斷。
在不疑處有疑
談到審計上的專業懷疑,就有點傷感情,因為懷疑兩字聽起來就像心裡已把對方當成小偷。將懷疑這詞講得很優雅的近代人,可能首推胡適先生,他說:「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做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話中後半段就是歷史學家的專業懷疑。
在無疑處有疑?2001年Enron案發生前,會計師拿人查帳公費,還要架上懷疑的眼鏡看對方,是「君子所不為」也。會計師知道企業會有舞弊,但眼前這位仁兄除外。後Enron時代不管國內外,審計的氣氛則大不相同,會計師眼前的仁兄,舞弊起來最難搞定。舞弊與錯誤不同,舞弊根本是故意要犯罪(掏空資產),要表達不實的財務報表。會計師不必對企業內部舞弊是否確實發生,負法律判定責任,可是,如果因此做假帳,會計師還去踩地雷,那就是會計師要極力避免的了。
依第43號公報所述,會計師在規劃並執行查核工作時,什麼時候?或對什麼人、事、物?要起了(並保持)專業上應有的懷疑態度呢?答案有四:一、在整個查核過程裡,二、對查核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三、對治理單位、管理階層的誠實與正直,四、評估管理階層對會計師查詢的回答,是否誠實、正直時。
專業上的懷疑與做人無關,不涉及朋友感情,就如上述例子中,乙後來割除了甲的膽,仍然不傷甲、乙的朋友感情。會計師與受查者的治理單位、管理階層可能都是好朋友,而且,會計師也認為他們都屬誠實和正直,查帳時(或回答查詢時)則要維持專業上的懷疑;不僅此也,會計師與老闆們已經是多年老友,老友們一直都很誠實與正直,可是,人會變,不是嗎?今年查帳時,照樣保持專業懷疑。會計師也不能因為相信人家的誠實正直,而接受了說服力不足的查核證據。
企業內部的環境和氣氛,觸動了會計師那條專業懷疑的神經。企業內部滋生著舞弊的誘因、壓力,或存在著舞弊的機會,和企業內部文化形塑了公司內部人員行為與心態的扭曲、偏差等,都會讓會計師提高警覺。
避免名譽受損
會計師一旦抱持專業懷疑,就會因此調整整體的查核對策,譬如,指派更具專業技術、知識,及經驗豐富的查帳人員加入查帳團隊,更著重分析性程度以發現問題科目,加重證實性測試,增強抽查樣本質量,變更查帳動作,執行額外的查核程序…等。
會計師可能查出舞弊,知道財務報表因而不實表達,或無法下結論,那就會另依第24號、第33號審計準則公報處理;另一方面,若因此而導致會計師無法繼續執行查核時,會計師也可能會考慮與受查者終止委任合約。
會計師必須抱持專業上的懷疑,以免名譽遭受傷害。(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本專欄周四刊登)
【2006/10/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