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邱婕欣】 第15屆亞運會,有史以來首次在阿拉伯國家舉行。主辦國卡達為了這項榮耀的使命,投入相關建設經費從原本預定的18億美元增加至28億美元,所有場館幾乎都是從無到有的全新建設。 2006年12月1日晚(台灣時間2日凌晨零時)在首都多哈舉行的開幕典禮,更是直逼奧運規模,大手筆砸下2億美元來規劃,力求讓與會來賓留下難以忘懷的沙漠亞運經驗。 自獲得亞運承辦權後,卡達舉國投入及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許多鴨子划水的努力過程,沒有身處卡達的人,很難感受到其熱絡的氛圍。不過,請試著回想,在一切努力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時,卡達利用什麼方法來邀請及吸引全球的注目呢? 答案就是「廣告」。在這支融合亞洲文化和阿拉伯壯麗的廣告中,一個手持聖火的使者碰上許多困境,通過印度熱帶雨林、泰國皇宮和中國萬里長城,終於完成神聖的聖火傳遞任務。廣告清楚的表現出亞運的精神、主辦國和亞洲各國的特色,成功啟動了亞運會的序幕。 產品的御用化妝師 回到商業環境,在體驗式經濟時代下,因應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我們對於商品(服務)內容的表現,要求愈來愈嚴苛。簡單的說,我們在意一項產品能為我們解決的問題(實用價值),也在意它的質感和耐用(品質)、售後維修系統(服務),更在意它的品味展現(品牌)等。 在消費者要求嚴苛的現實中,如何在不計其數的競爭者中,快速、廣泛地傳遞商品(服務)的內容到消費者手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答案就是「廣告」。 善用廣告創造商機 在科技進步之下,幾乎所有的廣告創意,都已經可以被完整的呈現(如果預算不是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這讓廣告如虎添翼。 尤其在消費者口味變動快速,產品生命周期促短之下,產品再好,也禁不起「路遙知馬力」的考驗,因為後面排山倒海而來的「新品」,即將追上並淹沒不能出類拔萃的產品(服務)。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面對不可逆轉的「生命周期短促」現實,轉戰「品牌經營」,透過品牌精神來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挹注品牌產品(服務)在他們心中價值,無異拉長行銷效益的延展性。走這條不容易又非走不可的路,「廣告運用」是一項重要的策略工具。 在台灣的產業發展歷史中,製造產業帶給我們經濟奇蹟,讓我們集中精神在如何「做得快」、「做得多」、「做得好」;不過,面對國際分工,我們未來所要扮演的角色,如何在微笑曲線的二端取得競爭利基,不妨試著和廣告戰友談談。(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文化創意組經理) 【2006/12/10 經濟日報】 |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廣告叫好 品牌經營加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