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王家英】 2006年12月,台灣全家便利商店在台跨越2,000店;上海全家則開出108家店(至2006年10月底),並且開始進軍廣州,將在中國大陸第二個地區複製台灣全家成功的經驗。 同時,台灣全家也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SGS國際服務驗證的連鎖超商,這個突破,是全家服務力品質提升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說2,000店是「量」的表現,那麼SGS認證,就是「質」的表徵,同時做到,顯示成立18年的全家在「脫胎換骨」。 「這條路,走得真辛苦,但全家做到了,不但愈走愈穩,也走出巨人的影子,愈來愈有自己的樣子…。」18年來,一路帶領全家走過這條路的全家董事長潘進丁既興奮又感慨地說。 有趣的是,回顧這18年,潘進丁發現,全家的成長歷程與成功關鍵,其實就是一個流通業乘浪而行的實例;從創立到每一個關鍵階段的發展,都呼應了他剛出版的《當巷口柑仔店變Warl-Mart》這本書所探討的十大趨勢,印證了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下,企業很難擺脫環境及趨勢影響的事實。 他說,「企業就像在大海航行的船隻或求生的魚群一樣,只有順勢而為,甚至培養敏銳的嗅覺,預見潮流之所趨,在起浪的時候,快速跟進,才能隨浪而起。而且也要蹲好馬步,持續精進功夫,才不致被巨浪吞噬。」 0到1,000店 關鍵浪潮一:供應鏈建立 由0到1,000家店,橫跨1988年到2000年,足足有12年,是全家的第一個階段,潘進丁說,「這也是一個建置基礎建設到創造經濟規模的過程,對流通業能否發展來說,是第一個關鍵期。」 不同於其他同業,全家一開始,就同時成立全台,設立一家專為超商連鎖經營打造、專屬自用的商品物流配送公司。潘進丁指出,這個戰略,對後來的發展影響重大,「等於是一進入市場,就把供應鏈建立起來。」 0到1,000店 關鍵浪潮二:以加盟展開連鎖 「加盟經營,是第二個關鍵策略。」潘進丁指出,全家參考日本當時的超商產業,95%都是特許加盟店,很少直營或是自願加盟,就認為有一天台灣市場也會跟上這個潮流,因此決定以加盟方式展店。 配合加盟制度的推廣,1991年3月全家又率先舉辦內部商品展示會,提供加盟主當季最新的商品情報,並推廣總部的行銷和營運計畫。 全家1991年底開出第100家店,1997年底,在台中開出第500家店,年營業額也突破75億元。「我們花了第一個十年,跨過500家店的門檻,接下來就得踩油門,加快速度、擴張規模了。」潘進丁指出。 在踩油門衝刺展店的同時,全家也開始推出「全家就是你家」的電視形象廣告,積極建立不同的企業形象,這個朗朗上口的Slogan,讓消費者開始認識全家是7-Eleven之外的另一個便利商店品牌,讓它在加速展店時更為順利。 1,000到2,000店 關鍵浪潮三:發展自有品牌鮮食 2001到2006年,是第二發展階段,為了在全球最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成長,全家開始發展自有品牌商品,1999年底林口鮮食廠落成,一方面嘗試克服商品開發上的問題,也加快產銷供應系統的建構;2001年3月,林口麵包廠正式啟用,與原有三明治及便當等鮮食廠,形成一個綜合物流中心,強化這個自有品牌商品類別的競爭力。 這個經驗,讓全家了解便利商店通路主導商品開發和鮮食技術,對核心競爭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2004年,一方面在大溪綜合物流中心建構甜點生產線,引進日本原物料和技術,開發甜點商機,同時成立TFF(台灣鮮食)小組,從原物料的採購、品管與鮮食廠的管理,一氣呵成。同年6月,成立第二事業日翊文化行銷公司,與大溪的鮮食廠合併,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物流中心。 1,000到2,000店 關鍵浪潮四:虛實整合 在第二個階段中,全家除了持續追求量的成長,最大的突破是因應電子商務的興起,與萊爾富、OK、福客多等三家超商同業策略聯盟,成立便利達康公司,建立更大而密的網絡平台,開拓代收及網路購物商機。這個平台,成為今天全家結合虛實、發揮「最後一哩」功能的重要機制,也印證了通路整合的力量及趨勢。 有鑒於虛實整合的浪潮力道,持續往上走,再加上,全家也一直嘗試開拓第二條成長曲線,2005年4月,轉投資成立全網行銷公司,創新導入日本虛擬物流(VDC)銷售模式,以資訊流代替實體商品物流,強化電信預付卡及線上遊戲點數卡的經營,也成功發揮了長尾效應,既擴大這個品類的產品種類,也讓營收增加七成以上。 1000到2000店 關鍵浪潮五:併購與國際化 在第二個階段中,全家也開始進行通路的整併及國際化,2003年6月,與台糖策略聯盟,承接台糖的43家蜜鄰超商門市據點。同時間,在上海開設一家實驗性門市測試市場。 2002年中,全家跨出國際化之路,派出當時的副總經理張仁敦,帶領「六人小組」,登陸籌備上海全家開店事宜,由無到有,進行基礎建設,同時累積國際化的經驗。2004年7月,全家的招牌正式高掛上海街頭,如今上海已有108家店。下一個市場廣州,也即將揭牌展店。 上海全家的大陸經驗,張仁敦認為,對流通業國際化及經營人才的培訓,是很寶貴的經驗,「大陸投資,完全是叢林法則,外派團隊經常是在不完整的資訊下被迫做決策,這也是經理人最大的考驗。」 張仁敦指出,這個階段,「全家一方面要創造第二成長曲線,也要持續厚植人才和經營基盤,在更多國際市場上開創舞台,讓經營人才有歷練和發揮的機會。」 2005年張仁敦功成身退,調回台灣,2006年5月,張仁敦從潘進丁手中接下台灣全家總經理的職務,在趨於飽和的台灣超商市場「攻頂」,跨越2,000店門檻。 2000店之後:乘浪再創高峰 2007年,全家將進入第三發展階段,將如何創造第二成長曲線? 2006年底前,潘進丁在全家的年度營運會議中提出「雙N」策略。 一是NA(NEW AREA,進入新地區,即國際化),「併購一直是全球大型流通業的重要成長策略,超市、量販業已有許多先例,超商產業也難以倖免。」國際化,也就是潘進丁所謂的「開拓水源」,但他強調,這是一種長期的耕耘,可能要好多年才會有豐沛的泉水湧出。 另一個策略是NF(NEW FORMAT,創新業態),全家已由執行副總葉榮廷領軍成立專案小組研究國外超商新業態,其中包括日本全家正在測試的新概念店──Famima,評估引進台灣可行的創新元素,還是要針對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趨勢,自行開創本土的新業態。 不論是創新業態或創新商品,潘進丁提醒,全家仍須關注核心本業的經營升級,「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讓2,000店質更好?」為此,全家將展開「閉店、轉進」(S&G)的策略,進一步淘汰劣質店。 回顧這18年,全家由日本、台灣而中國大陸,穿過本書探討的十大浪潮,乘浪而起;分析其因,應是得力於幾個關鍵決策,掌握到了關鍵浪潮趨勢。 (本文摘自《當巷口柑仔店變Warl-Mart──零售專家潘進丁解讀10大流通浪潮》) 【2006/12/13 經濟日報】 |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全家 18年乘浪之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