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9日 星期二

焦點話題》為台灣創新把脈

■ 蔡翼擎
日前以「台灣創新的致勝關鍵」為題,來台演講的日本趨勢策略大師大前研一,在會場上拋出一個問題:「台灣的企業家準備好要創新了嗎?」
對於這個問題,台灣企業界似乎無言以對。事實上,這幾年各界對提倡創新不遺餘力,何以從全球產業或跨國企業競爭的角度來解讀,包括大前研一在內的策略家會有「台灣準備好要創新了嗎?」的疑問。
大陸崛起 致命挑戰
是不是我們的步伐太慢?或創新的方法不對?台灣IBM與天下雜誌日前以「尋找台灣創新的致勝關鍵」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為台灣的創新力把脈。
根據天下雜誌調查,台灣企業界認為,未來三年最大的經營挑戰是「中國大陸廠商的崛起」。大陸企業不但在現有產業產能模式及市場占有率方面成長快速,對創新趨勢的掌握也十分敏銳。
大陸正重新規劃發展計畫,未來將策略性大量投入資源,經由教育系統及企業訓練系統,大幅增加研發與行銷人才,這兩種人才正是「微笑曲線」兩端高利潤曲線部位所需的人才,也是大陸在整合與提升商業創新力過程中最缺乏的人才。顯然,大陸追求的是整合創意、人才、系統、市場的整個產業運作模式的創新。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是台灣上一波重大創新的關鍵人物之一,參與建立台灣晶圓代工模式。他坦言,就像彼得‧杜拉克說的:「創新是有系統的拋棄」,曾為台灣經濟立下奇功的代工模式,對現階段台灣高科技產業可能是再求突破的障礙。
掌握科技 強化知識
史欽泰分析,創新的急迫性日增,是因為資訊科技拉平了資訊落差。過去資訊傳遞有落差,知識也有落差,此種雙重落差使得競爭也有區隔;但現在資訊科技完全消彌資訊的時間差距及地域差距,不但啟動激烈的全球競爭,也啟動創新的競賽。
他指出,資訊落差可以消彌,知識落差則難以拉近;因此要致力提高知識落差,並善用知識力量。知識落差造成理解力、洞察力的不同,能創造的差異化也較大。
知識落差可藉策略夥伴來拉近。台灣IBM總經理童至祥指出,世界被抹平,就是因為科技發展促使各種系統開放,而開放系統有利創新加速,因為企業容易引進人才、技術、營運系統及創新構想等策略性資源,因此全球CEO的目光焦點已移轉到「尋覓協同創新的可能」,認為聯合策略夥伴短期內才能有突破性創新。
不斷追求蛻變的裕隆日產便是一例。裕隆日產總經理吳新發在裕隆推出CEFIRO時,帶領團隊打了一場漂亮的行銷戰,全盤改變國人對國產汽車的刻板印象,銷售量一下子提升50%,因此他對創新所能創造的利潤空間體驗深刻。
協同創新 跳躍創新
吳新發表示,台灣產業急迫需要的是跳躍性的創新,而不是延續性創新。跳躍性創新影響期間長、創造的附加價值大。汽車產業導入電子控制系統,便是由延續性創新跨向跳躍性創新的行動。
不過他強調,跳躍性創新風險很大,必須跳躍過不同產業知識與技術的重重「缺口」,這正是全球汽車產業新世紀的最大挑戰。他認為,「協同創新」是可有效分散風險、讓跳躍性創新成功的策略思維。
在推動創新上,科技仍將扮演要角。但重大科技的突破與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史欽泰表示,短期內企業運作不可能依賴此種根本變革,必須組合現有科技與知識來提高創新力,尤其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創新,企業應透過合作夥伴、尋求不同結合的可能性。
如何尋找協同創新的策略性夥伴?史欽泰認為,台灣企業深諳此道,產業聚落效應便是一個實例。他形容台灣企業家是「天生的策略家」,在前一波資訊科技業興起時,企業規模都很小,但透過合作、策略聯盟或公會協調等等不同形態與不同程度的結合,台灣企業像變形蟲般隨時因應國際市場需求,組成強大的團隊。
產業互補 尋求結盟
在產業實際運作上,吳新發表示為產業協同創新,尋找的策略夥伴都是本身欠缺卻屬關鍵的領域,比如汽車產業專精的是機械領域,協同創新尋求的夥伴多是台灣很強的資訊產業領域;另一方面,欲結合外部策略夥伴的創新能力,企業要有整合內部資源與能力的網絡平台。
透過內部平台,研發部門進行不同領域的開發時,就能請研發、服務、行銷人員提出想法;也能了解手上握有哪些資源,需要向外部尋覓哪些資源。裕隆日產很受歡迎的TOBE系統,就是經由此種過程,找到摩托羅拉協同開發的。
童至祥也以裕隆日產與IBM協同創新的RFID汽車保修系統為例,說明協同創新成功有賴雙方誠信信賴、容許失敗,因此選擇策略夥伴應審慎考量對方的企業文化。她指出,RFID汽車保修系統能夠成功,裕隆日產決策階層能洞察市場商機,且勇於嚐試、大膽創新是致勝關鍵。
台灣生產能力強,面對競爭總有辦法提高生產效率,但史欽泰認為,如此依恃生產競爭優勢,久而久之便失去創新的爆發力。童至祥也指出,創新的根本在於人,引進創意人才,企業才有可能跳脫既有的生產優勢模式。
【2006/05/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