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號】No.177 【刊名】追求A+不要大(Small Giants) 【出刊日期】2006-05-11 【類別】經營管理 【原著作者】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
*想做自由的魚嗎?捨大逐小的企業小巨人,就像自由的魚,因為大規模不是目標,所以成長很舒爽、產品很舒爽、員工很舒爽,最後成功得也很舒爽。 *要變成小巨人,不能只拒絕長大,那是侏儒,要先專精、特出、領先,成為產業的A+,才能又小、又怪、又賺錢,不向外籌資,小巨人永遠是巨人。
不上市、不連鎖、不擴張,短小精實,小巨人本色! 並不是所有企業的創辦人都希望擴大公司規模、上市,然後賣出持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現在有愈來愈多企業與創辦人,選擇截然不同的經營路線。這些企業會保持在特定發展重心上,希望能成為產業的佼佼者,而不只是一味想擴大公司規模。他們會刻意不上市,要求完全自主,不是像上市公司一樣必須面對稽核與種種要求。這些小型企業或「小巨人」,正快速成為美國商業界日漸崛起的力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或「魔力」。
小型企業之所以成為「小巨人」,是因為他們做到了下列關鍵事項: ◎抗拒會讓公司規模過大或成長過快的召喚--遲早,你必須決定公司要成長到什麼規模、成長速度要多快。所有顧問都會鼓勵你盡快讓公司成長,而且規模愈大愈好。不要理會這些建議,依照自己的意志作決定。選擇與眾不同的路並沒什麼不好。 ◎把所有權緊握在自己人手中——有些企業的資本結構,是企業為了換取成功的犧牲品。要讓事業成長或是達到規模經濟,都必須要有資金,而且這筆資金通常必須靠引進外部投資人才能獲得。如果你想要有機會打造成功的小巨人,就必須避免引進外部投資人。 ◎營造適切的企業文化,讓所有人都能與你上下一心--小巨人會營造出強有力而普及的企業文化。對那些有共同的生活想法與工作願景的人來說,小巨人就等於是避風港。組織的文化會對員工形成強烈而持久的影響。
台灣中小企業往哪裡成長?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賴杉桂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1970到1980年代,中小企業曾經扮演外銷經濟的重要角色,當時是典型的「大企業賺新台幣,中小企業賺美金」的輝煌時代,中小企業外銷占全國整體外銷總額的比重,最高紀錄曾經超過80%。很多中小企業都在默默賺錢,即使企業規模長大、訂單增加,寧可選擇切割組織的方式,多掛幾家公司的名目,比較像作者所描述的小巨人企業影像之一。
透過3種途徑求生存台灣中小企業發生重大轉折變化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台灣的產業結構轉變與外銷型態調整,惟有大型企業的規模與能耐,才足以參與全球化的競爭。中小企業的經營受情勢所迫,改以透過3種方式繼續生存: 一是作為大企業的衛星工廠; 二是針對特定工業素材與零組件進行專業化生產; 三是提供大企業在拓展全球市場所需的特殊服務。 中小企業在整個經濟社會中,或在國際市場上,扮演的角色、地位與任務職能,將迥異於過去。首先,中小企業可能發揮的重點職能,不再局限於所得效應與就業效應,中小企業的優勢地位也不再局限於生產效率與勞動生產力等供給面條件。面對的是更迭的新局勢,包括進一步發揮增進生活水準、生活素質的積極作用,同時更著重提升素質與提高附加價值能力,均衡強化其對需求面條件的進步。
「如果在你所處的產業,必須靠企業規模來衡量成功與否,那麼你就沒辦法打造出小巨人。」 鮑‧柏林罕
從各種媒體報導看來,企業最終好像非得擴大規模然後上市,才稱得上是正途。你所有的專業顧問,包括你往來銀行的主管、律師、會計師,還有企管顧問,都會不斷鼓勵你盡快讓公司成長,並且盡可能擴大公司規模。這些顧問會這樣建議的原因是,只要你的公司規模愈大,就會讓他們的建議看起來愈明智,也才更可能吸引你在未來與他們做更多生意。儘管有上述這些壓力,還是有其他經營方式值得好好考慮。企業主也可以採取比較不受媒體注意的經營方式,那就是不讓公司上市,完全自主。這種經營方式跟讓公司上市比起來,有下列幾項明顯益處:‧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營造自己的生活,不必向其他股東說明。‧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制定營運決策,而且除了自己之外,不須面對任何人為自己的決策辯護。
◎小巨人在商場成功的關鍵成功 關鍵1抗拒會讓公司規模過大或成長過快的召喚成功 關鍵2把所有權緊握在自己人手中成功 關鍵3與公司所在地建立緊密而永續的關係成功 關鍵4與供應商和顧客發展出堅如磐石的關係成功 關鍵5滿足員工的真正需求成功 關鍵6營造適切的企業文化,讓所有人上下一心成功 關鍵7讓員工做自己熱中的事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