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5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成功做自己

■ 李開復
既然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麼,該如何追尋多元化的成功呢?
多元化成功並不要求每個人都去刻意重複別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自己,而是要求我們重視誠信的價值觀,擁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態度,善於用智慧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並能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妥善地處理好身邊人際和溝通問題…。如果從這些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穫和新的提升,那麼,無論是否得到了預期的結果,這種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許的成功了。
所以說,「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會強迫人們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
不必複製他人的成功
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同時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缺乏誠意。
想取得成功,先要「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尺規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質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作自己終身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相反的,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大學教授曾告訴我:「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系。」這種給人才貼標籤、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幾乎是根深柢固的。從幼稚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類型,就好像他們分別是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裡倒出來的一樣。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裡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裡沒有差學生,只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成才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試圖用一個成功個案來總結教育規律,或尋找某些成才「捷徑」,這些做法都有失偏頗。
對大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
發揮自我特長
相反,如果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類型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質量也能大幅提高。
復旦大學附中校長認為:優秀學生並非是靠某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而是在營養均衡的土壤中脫穎而出的。因此,學校應該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選擇,例如,多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等等,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成功的支點。
正因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
把自己視為「野生植物」
復旦附中高三女生湯玫捷,在校成績排在100名左右。在國內的許多老師看來,湯玫捷並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學生。
但是,湯玫捷卻因為自身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2004年唯一被哈佛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頓時,湯玫捷的成功在社會上激起強烈的回響,來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熱。那段時間湯玫捷每天都會接到不少電話,希望她出書介紹成功經驗。但湯玫捷告訴記者,她不願出書,不願把自己的經歷簡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2006/04/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