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創新管理 再造城市風華

【經濟日報/李權憲、胡哲源】
一個午后,在德國魯爾區的杜易茲堡景觀公園,依廠房輸送管改建的溜滑梯,吸引大人小孩玩得不亦樂乎;救難協會管理的一座廢棄瓦斯儲放槽,化身為潛水訓練基地;原來儲放焦煤的巨大建築外牆,現在成為德國會員最多的攀岩訓練場。
誰也想不到,50年前人們紛紛逃離的這個地區,如今風采迷人。
魯爾區
德國魯爾區在1850年代發現高品質的煤礦礦脈,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煤礦開採史,也成了德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區。但1950年間,其他國家的煤、鋼鐵等重工業興起,不敵這些國家的低成本競爭,魯爾區重工業一蹶不振,失業率攀升到15%;加上生態環境被重工業破壞殆盡,魯爾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十年800億 換來城市新生
魯爾區的式微引起西法倫邦政府的重視,附屬於政府的IBA(國際建築辦公室)針對魯爾區的改造,做了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決定。IBA舉辦國際建築博覽會,由 IBA主席Karl Ganser帶領18位專家諮詢團與50位工作人員,為魯爾工業區進行為期十年以上的轉型計畫。該計畫不只強調轉型後的經濟效益,更重視生態環境的永續與歷史文化的傳承。
IBA至今已完成120個更新案,十年共費800億歐元預算,賦予魯爾區全新的生命。
魯爾工業區的轉型,無疑給我們這群科管所學生上了一堂精采的創新管理課。
以魯爾區的12號礦區為例,在18世紀,礦業是魯爾區的命脈,因此採礦技術持續地更新。但先進採礦技術所節省的成本,已經不敵日漸高昂的人工成本與日益下滑的煤礦售價,因此德國政府面臨繼續補貼,或者將魯爾工業區全面轉型的抉擇。
創新漏斗 篩選可行方案
現在看來,德國政府作了相當明智的決定———成功的保留當地的古蹟、文化、設計,並利用既有資源,將該礦區轉型為服務業,先後出現的礦業歷史博物館、高級餐廳、工業設計展覽中心(Red Dot展覽館)、電影製片場、宴會場地等,所創造的價值更勝於以往。這也說明了原來魯爾區的發展來自於重工業的技術進步,屬於漸進式的創新,但在全世界經濟結構轉變下,魯爾區需要的是激進式創新,才能持續維持領先。
創新的果實是來自於數量龐大的「創新漏斗」,必須先有大量的創新發想、再逐步篩選可行的方案。以IBA當作一個創新的平台、媒介,透過大型的國際建築展覽,蒐集許多建築家的構想,透過模型、圖形呈現於展覽場中,由IBA組成的評審進行篩選,最後只有符合永續、經濟、文化保存的構想才能通過,並經過專家的討論和多次修改後,才完成一個具體可行的更新案。
杜塞道夫
德國萊因河畔,也有一個城市再造的模範生。德國廣告、服裝和通訊業重鎮杜塞道夫,透過舊港區改建媒體港,創造新的都市生命力,並把杜塞道夫變成歐洲的創意產業中心。這項計畫也成功改變此處的產業結構,目前影視及平面媒體占33%,法律及顧問公司占18%,流行服裝占8%,餐飲占10%。
在整個園區的規劃上,呼應未來使用者(創意產業及新經濟型態)的特殊需求,並利用許多充滿創意的建築來塑造創意氣氛,美國知名建築師Frank O. Gehry設計的「斜塔」,造型歪斜特殊,成了旅人駐足拍照之處。
古今並陳 豐富城市語彙
雖然新建築陸續進駐,但舊港區的廠房和設施並未拆除,而是改造舊有建築,例如廢棄的倉庫雖被登錄為古蹟,內部則改裝成設有先進媒體設備的房間。舊有的港區圍牆、鐵道、裝卸貨物的吊車等也都保留下來,前衛建築和舊時港灣設施交錯,整個媒體港呈現豐富的建築語言。
城市意象的塑造,關乎城市競爭力,如巴黎的城市意象為浪漫之都,米蘭為流行時尚之都,當一個城市成功的塑造城市意象,往往會帶來相關產業的資金和人才的進駐。杜塞道夫藉由河港改造蛻變為新知識產業聚集的「媒體港」,成功地為自己塑造「創新」的城市意象。
無論是魯爾重工業區的改造轉型,或是杜塞道夫媒體港的重新定位差異化,轉型不只是跨入更高科技或更高產值的產業,而是更長遠的思考十年後這塊土地對國家的意義所在,從歷史、環境永續、人文關懷、經濟效益等各個層面思考。這樣的縝密考慮,才成就了杜易茲堡公園,甚至魯爾區、杜塞道夫的新貌。
(作者是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2006/11/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