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育新】
11月3日下午,逾1,500名廣告人齊聚一堂,慶祝台灣第一個廣告節,大家大玩創意,醫護風、台客裝、鯊魚造型…,紛紛出籠,平常加班、累翻到不行的廣告人,終於「fun」假一天。
然而,當布幕落下,一切歸於平靜時,讓人不禁思考:廣告節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這幾年,受到大環境改變,廣告環境也不斷在「變」,只不過是愈變愈糟。國際廣告協會台北分會理事長蘇雄,也是廣告節籌備會主委,他表示,希望藉由「同樂會」凝聚廣告人的情感,提升廣告業的活力。
早在十年前,蘇雄就有辦廣告節的想法。他認為台灣廣告業在華人圈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廣告業蓬勃的地方都會舉辦廣告節,這一、兩年在政府逐漸重視創意產業下,今年台灣終於有經費催生屬於廣告人的節日。
惡性循環 廣告品質下降
然而,中國大陸崛起,很多廣告客戶到大陸另闢天地,加上連年的經濟不景氣,台灣廣告業的環境大不如前。蘇雄不禁感嘆:「台灣廣告氛圍低迷,像井底之蛙一樣,格局過小,連廣告人都失去做廣告的樂趣。」
正因環境艱困,廣告主對投資報酬率錙銖必較,不但經費少,還要求短時間完成,壓縮廣告人的創意和廣告公司的利潤,即使有心要做好廣告,「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蘇雄說。
廣告產業的惡性循環,使得廣告品質下降,「走不出國門」,蘇雄指出,台灣廣告「本土」意識過頭,只迎合本土市場。「好的廣告就是要不斷創新,拋開以前的成功,走不一樣的路」,蘇雄觀察現在的廣告變來變去都是同樣的把戲,失去廣告發揮創意的本質。
再者,利潤縮水,廣告公司無法高薪聘請優秀人才,對新人的培訓也愛莫能助。廣告人每天都在埋頭苦幹,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曾有人向蘇雄訴苦,每天被客戶「修理」、被長官責罵,每個人都愁眉苦臉的,辦公室就像一個大悶鍋,做廣告的樂趣被剝奪了。
人才流失、人才斷層的問題也一一浮現。蘇雄說,台灣廣告界有一個特色,廣告大老都是好朋友,以往都會組團參加各項國際會議,這次的廣告節也是在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國際廣告協會台北分會、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等合作下才順利舉辦。
「但我們面臨接班人的問題」,蘇雄無奈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短視近利,輕易跳槽,中青代的廣告人企圖心不夠大,大家各掃門前雪,因此參與國際廣告會議的人愈來愈少,在世界廣告地圖上,台灣愈來愈渺小。
我提升 重獲客戶尊重
今年的日本電視廣告日,在資生堂贊助下,特別拍攝短劇紀念對日本廣告業沈淪、以自殺表示無言抗議的導演杉山登志。他留下遺書,透露對廣告業的失望之情:「因為不富有,所以無法理解富有的世界;因為不快樂,所以無法描繪快樂的世界。但因為沒有夢想,而販賣夢想這件事,是即使說謊也無法掩飾的。」藉這部片子,啟發日本廣告界省思究竟要為搶錢做廣告,還是為創意做廣告。
台灣廣告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廣告節也促使廣告人重新思考廣告的意義及未來。蘇雄強調,廣告公司勢必要轉型,可能要花五年、十年,但不拋開舊有的模式,「台灣只能在框框裡做廣告」。
這幾年媒體環境改變,客戶端需求也改變,廣告人要發展新的服務、新的廣告表現形式,才能為自己創造大格局,蘇雄說:「廣告人要自我提升、自我進步,才能重獲客戶的尊重」。
在這混沌不明的時期,舉辦廣告節有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廣告人還有信心留在廣告界」,蘇雄強調廣告業必須團結,與國際接軌,才不會被邊緣化。
廣告節點燃希望之火,如何讓這把火燃燒旺盛,就看廣告人的努力了。
【2006/11/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