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人力資產》協助員工規劃前程

【經濟日報/林育新】
環境快速變遷,員工流動率逐年升高,成為企業的頭痛問題,若能妥善協助員工規劃前程,將能大大提升企業競爭力。
雖說自我發展計畫是員工的家務事,但為了確保員工的投入與忠誠,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瑞明表示,企業有義務輔導員工規劃前程。
日前,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從職涯發展看企業競爭力」研討會,探討員工職涯發展的應用趨勢與企業競爭力的推拉關係。
職涯發展並非新觀念,但耗時費力,成效不彰,少有企業落實執行。在人資領域有30年豐富經驗,張瑞明認為「前程發展」的說法,比「職涯發展」貼切,因為員工除了考慮工作的發展性,也在意退休後的發展計畫。
他指出,前程不只是職場生涯的規劃,還包括生活中各種事件演進的方向與過程。完整的前程規劃涵蓋一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如興趣、副業、家庭等,從而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模式。
★ 可連結組織目標
基本上,員工依自己的能力決定前程發展,投資自己的未來。不過,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張瑞明說,主管適時扮演「貴人」的角色,協助員工規劃前程,將可留住優秀人才,使員工個人前程目標與組織經營目標合而為一。
「如果不幫員工前程發展,他們也會轉往其他地方發展」,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使員工、工作及組織三者達到最佳的契合,員工認同企業,就會全心投入工作,將組織目標視為自己的成就,為組織貢獻也完成自己的前程目標,達成雙贏局面。
張瑞明解釋,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前程管理,例如有些員工連現階段的工作目標都沒有完成,就談不上前程發展。
一般來說,新進員工還在摸索階段,最需要的是績效改善;早期的員工也許能掌握目前的工作,但無法提升能力,最需要的是績效維持;無法跟上公司腳步的老員工,已無力達到公司要求的工作能力,可能面臨被勸退的命運。張瑞明強調,「能力足夠、潛力足夠的人最適合做前程管理。」
★ 藉機發掘員工潛能
由此看來,前程管理不只注重員工的績效,更著重員工的潛能。潛能是可預測的,張瑞明指出,有潛力的員工,學習意願高、主動積極、人際關係圓融、身心健康、績效逐年提升,企業每年的人力盤點,即在發掘有潛力的員工。
前程發展有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兩種展開模式。通常多角化、集團化、國際化的大型穩定組織,會採取由遠而近的模式。企業根據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員工擬定三到五年的前程發展計畫,依序展開為年度員工發展計畫,員工再依計畫逐年完成。員工也可以評估和分析自己的前程,了解如何發展最適合自己。
台灣中小企業居多,做前程管理大多採取由近而遠的方式。企業以且戰且走的形式,每年為員工擬定年度發展計畫,順勢累積多年的年度員工發展,成為長程的前程發展。不過,目前中小企業壽命普遍不長,很少有企業為員工規劃前程。
如果員工是勾勒前程藍圖的夢想家,企業及主管就是幫助員工圓夢的幕後推手,兩者完美搭配,將使企業不斷蛻變、成長,永續經營。
【2006/11/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