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8日 星期四

創意藍海》文化創意從理性往感性延伸

■ 鄭秋霜
理性與感性、左腦與右腦的交互作用,正在全球產業界掀起巨變,「文化創意」大行其道,更助長產業界的產品設計天平從理性往感性傾斜。
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指出,現在的消費者樂於尋找自我認同,購買考量不再以功能為主,決定消費者購買與否的,「理性,已是基本條件,感性價值已提高許多。」
漢邦設計公司創意總監顧明德也同意,多數人的購買行為偏向感性,這可從一個女人需要二、三十雙鞋,得到證明。
感性設計 生命周期較長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指出,隨著生活創意產業的興起,未來感性設計比重會增加。感性設計產品生命周期會較長,因為具有文化、人文內涵,設計不只帶來生活便利,也營造生活氛圍,與生活各層面息息相關。
因應消費模式感性動機的增加,體驗式經濟、美學經濟、手感經濟應運而生;雖然消費行為、產業活動愈來愈從理性面往感性面傾斜,設計本身卻被要求,必須兼顧功能的理性面,以及個人化風格的感性面。
「設計要以感性為出發點,但以理性收尾。」顧明德指出,雖然在產業從理性往感性發展的過程,設計是一股助力,但設計產品應理性與感性並重,因為創意再好,如果做不出來,也是徒然。
好設計 要禁得起市場考驗
浩漢產品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也強調,「美」的東西,是視覺化的過程,大家容易看得懂,但使用時,消費者會重視好用、功能等「善」、「真」的層面,因此,令人滿意的設計,「真善美都要顧及,但美是站在最前面。」
陳文龍認為,好的創意提供者,不見得是好的設計師,因為好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東西,必須通過市場的考驗。他強調,創意是非常感性的,但要用理性管理,才能讓創意源源不斷。發展文創產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產業往感性的方向傾斜,但資深設計師擔心,台灣產業過去以OEM起家,加上中國人一向不善於表達情感,在感性面的訓練不足。
顧明德經常告訴旗下設計師,不要只看設計類雜誌,還要看趨勢性或時尚類雜誌,才能掌握產品趨勢,得到感性的啟發。
另一方面,很多設計師發現,關起門來談設計的創意發想等涉及感性層面的事,相當好玩,但向客戶簡報,或重視績效管理等理性層面的事,就令人難以忍受。
設計師通常是「為人作嫁」,除了創意發想外,還必須說服委託業者,面對的可能是老闆,也可能是行銷部門。如果不是很有耐心,設計師難免覺得這個過程非常磨人。
種種感性與理性無法平衡的例子,成了很多創意「產業化」的障礙。
奎艾特(CRE8)公司執行總監克里斯(Kris Verstockt)日前在一場國際論壇中指出,設計是一個「陳述理念的行業」,設計師高達90%的時間,是在向客戶陳述理念。
他認為,設計師必須具備行銷能力,說明創意時,都能完美的呈現,才能說服業主。如果連設計師都解釋不清或不相信自己的點子,如何說服客戶?
即使大企業的設計部門,對溝通協調能力的要求也愈來愈高。
創意平衡 理性與感性兼具
王千睿表示,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有100多人,溝通主要靠專案經理,無論是MBA或設計背景,這些專案經理具有EQ高、協調溝通能力強的共同點。
留學德國的王千睿也說,設計師是很重視工作氛圍的一群人,身為設計中心的總監,除了管理外,他還要為設計同仁營造一個「每天都歌舞昇平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發想創意。
自行創業的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更直言:「沒有理性,就會感性不起來。」顯示設計師千萬不能不食人間煙火。
不論是手機與珠寶結合、汽車要迎合女性需求,種種趨勢顯示,理性與感性正在各種產品加速融合,這股潮流的推動者與塑造者,都必須儘速擺平左腦與右腦的戰爭,才能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設計。
【2006/06/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