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4日 星期日

兩岸經貿論壇》海外管理 攻心為上

■ 李小芬整理
台灣企業國際化不乏成功的例子,但出師不利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唯有深入掌握進駐國,和當地員工交心,才能趨吉避凶。
華泰電子成品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建利有16年海外工作經驗,先後服務明碁、光寶、精英等電子大廠,待過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大陸等地,這些地區都屬於目前大家所熟知的「新興國家」,也是為了因應國內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台灣製造業者工廠外移的目標地區。
在他看來,這些地區的經商風險差不多,即使是大陸,他認為一般最擔心的政治風險,也不致比東南亞、東歐國家高,只要不去碰政治問題,應該風險不大。
一視同仁 大陸員工心服
台商到海外投資的原因各有不同,張建利十年前被派到墨西哥,是基於「北美關係協定」導致接美洲訂單必須遵守就地提供當地人就業機會的規定,加上到墨西哥投資可享有關稅優惠,因此公司決定到墨西哥設廠。
台灣很多製造業往外發展,往往迫於全球環境因素,目前有些業者將生產線外移東歐,也基於相同考量。台灣業者紛紛西進大陸,除了希望降低人力成本,也看上大陸設廠、運輸等生產周邊環境,都有助於提升製造業競爭力。
張建利認為,不管是投資者、或是有機會外派的工作人員,對當地的社會文化、員工資質、相關法律、社會道德規範都要深入了解,要能掌握公司經營的方向,並且把持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強調「到大陸投資,成功有運氣的成分,但失敗一定是有原因的」。
大陸員工的管理,一向是台商的頭痛問題。據張建利觀察,大陸員工雖然來自四面八方,各地區員工的文化素養不同,但基本素質不錯,技術能力也沒有問題,而且吃苦耐勞。
安家計畫 台幹死心塌地
因此他建議,台商對台灣員工和大陸員工,要一視同仁,否則難以凝聚員工向心力,同心協力完成目標。「工廠要管理得好,要去誘發員工的工作能量,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辦法,如何對待台灣員工,就要如何對待大陸員工。大陸的工廠管理,不是下了班就休息,而是24小時都要關心,上班時是作業管理,下班後是宿舍管理。」
另一方面,台灣幹部單身赴任很少全身而返的,抵擋不住「錢」和「色」的誘惑。很多台商老闆也費盡心思提供完善的「安家計畫」,安排幹部家人共同赴任,讓台幹可以定下心來工作。
張建利強調,關心員工的下班生活,不假手當地的管理幹部為的是了解當地社會文化。據他觀察,在東南亞地區,因為有些宗教文化、英國殖民文化的影響,台商比較容易和當地員工溝通道德和專業上的問題。但在大陸,由於社會體制和文化不同,台商需要多些心思。
入境問俗 小心拿捏分寸
台商常誤判大陸的法律、道德常規,拿台灣經驗去認知大陸的處理態度。例如,在大陸,走私、逃稅要判死刑,但有的台商想運用人脈去打點,是行不通的。但是有些規定是有彈性的,不需要大費周章,直接接洽就可以。這其中的分寸拿捏,似乎相當困難,張建利建議「多接觸當地人、多聽、找能信任的人多請教,一定要弄清楚」。
談起兩岸的商業競爭,張建利語重心長地說:「在量的方面,我們確實很難和大陸競爭,各行各業要拚的是,發展具有特色、附加價值的商品,還要在速度、品質、服務保持領先地位。」也就是說,台商還必須不斷地提升經營品質,才能立足於大陸,否則連其他新興國家市場也不得其門而入。
疑難解答Q&A》台商優勢 重質不重量
問:大陸近年已陸續出現到歐美留學回去工作的「海歸派」,大陸的經營成本也逐漸提高,前進大陸,不管是創業或工作,機會還在嗎?
答:「海歸派」對製造業涉入不深,多以服務業為主,且多任職外商公司。所以,台灣幹部還是有機會的。台商雖然也逐漸採行「人才本土化」,不過,大陸員工要有五至八年的工作磨練後,才能升任中階主管,高階主管本土化的仍少。主要的問題不在技術能力,而在國際觀和信任的溝通,這兩方面台灣人才仍有優勢。
然而外商公司錄用台灣的經營管理人才,目前有個趨勢,前三至五年給很高的報酬,之後隨著對公司的貢獻遞減,報酬也跟著「本土化」,因而造成很多中年台灣人才失業。
問:大陸的企業快速興起,台灣企業是否還有機會?
答:台灣的競爭優勢在質不在量,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以下這個簡單的例子,卻讓我們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大陸招聘作業員,很容易找到年齡、教育、身高、體重幾乎整齊劃一的人力。生產線上,整齊劃一的人力同時運作的場面,是台灣業者難以想像的,大陸業者對量產的品質掌控能力,可想而知。
但台灣強在那裡呢?因為大陸的生產線通常不太變更,台灣生產線的應變能力強,有很多管理者一個人就會五、六種機器的操作管理,整合能力也很強,隨時可以換線操作,這就是台灣高競爭力的基礎。
(本文由中山大學EMBA提供,http://emba.nsysu.edu.tw/,李小芬整理)
【2006/06/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