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翼擎
「企業聲望管理與現今所謂的企業形象建立不同,聲望靠的是永續性的管理扎根,是內在美;現在講究的企業形象要做廣告、要做公關,營造的是外在美。」台灣杜邦公司總裁兼董事長蔡憲宗指出,杜邦屹立203年靠的就是在許多關鍵的危機時刻,堅守公司的核心價值,戒慎恐懼的做好應做的管理工作。
杜邦的核心價值是:安全健康、環境保護、道德操守、人本主義,蔡憲宗說,這看起來像是慈善機構的營運宗旨,不像營利企業的核心價值,但杜邦200多年來一直確實遵守著這四大核心價值,且以超高標準來維繫這些核心價值,「我們的要求很嚴格,遠超過法律標準,法律規定被杜邦視為把關的最低門檻。」
《華爾街日報》主編暨行銷專欄作家隆納.艾爾索新書《聲望管理18鐵律》推崇杜邦為處理危機的高手。杜邦一路走來,經歷不少危機,不但安然度過,而且經由危機處理的過程還提升了企業聲望,更蓄積成長的動力。
危機管理已內化
「企業會發生危機,通常是平時的管理就有問題,再遇到時空條件的激發,是兩項因素加乘的結果。」蔡憲宗認為「居安思危」是企業管理重要的一環,因此嚴格說來,企業經營只有「管理問題」,而沒有「危機管理問題」,應將危機管理的觀念轉化,並提高位階成為平常永續性的聲望管理,「這樣,可以讓企業誠實地扎下厚實的基礎,也能將危機發生率降至最低。」
19世紀,杜邦以生產黑火藥起家,20世紀轉型生產化學品,同時跨足高分子材料及能源產業;21世紀再度推動重大轉型,朝精緻及高階化發展,涉足電子資訊材料、生技農產品及食品業、高分子材料、安全防護材料等產業。由於生產的都是要高度注意公安的產品,杜邦創立以來一直採取高標準管理危機。
蔡憲宗表示,「杜邦不曾因績效不佳而開除員工,卻曾因違反公司的安全規則而開除員工。」可以說,危機管理就像遺傳基因,已鑲嵌在杜邦全球企業體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成為難以模仿、內隱而卓越的知識,再轉化為厚實的企業聲望,滋養杜邦不斷成長。
衝突中換取經驗
蔡憲宗舉例說明杜邦聲望的建立,是在歷史的考驗下付出學習成本換來的。1980年代,杜邦曾被列入美國聯邦政府的汙染黑名單,成為環保團體的首要敵人,聲望岌岌可危。當時的董事長伍勒坦承在環保表現上仍有許多缺失,努力降低汙染量與能源消耗量,也積極接觸環保團體,交換意見解決雙方的衝突。伍勒的公開懺悔、具體改革,重新贏得美國人的信心,杜邦聲譽未降反升。
同樣的情形也曾發生在台灣。1984年,杜邦擬在彰濱工業區投資設立二氧化鈦廠,雖然一切汙染防治措施都符合政府標準,地區民眾仍有疑慮大力抗爭,杜邦這項3億多美元的投資案因此停擺。杜邦痛定思痛,決定改變「符合政府要求就沒問題」的主觀想法,改以「符合地方民眾的期望」為目標,提升環保標準並善加溝通,1990年終於獲得桃園觀音地區民眾的同意,在當地設廠。
今日的杜邦,雖離承諾的零廢氣、零廢物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與其他企業比,堪稱「綠色企業」,整個製程均已「綠化」,綠色採購、綠色生產、綠色行銷,儘量降低廢棄物與能源耗用率。
堅守高道德標準
經歷這些關鍵時刻,杜邦體認應以紮實經營管理的聲望來化解危機,而不是臨渴掘井的處理危機。許多危機事實上是早已醞釀的管理問題,蔡憲宗舉例,近年許多國內外著名企業爆發高階主管的道德危機,杜邦平日的管理機制早已考量此種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並加以防範。杜邦用最高道德標準來建立企業文化,比如員工接受價值超過1,500元的禮物都應退回,若無法退回,須向管理單位報告說明。
即使在講究人情關係的亞洲,杜邦也要求各子公司堅守全球一致的道德操守標準。蔡憲宗表示,中國人愛面子講感情,剛開始杜邦的道德標準顯得不近人情,但堅持下去後,「大家與杜邦作生意就變得十分簡單,代理商想取得代理權,從來不用考慮該向那個主管送禮、應酬作關係。」這種全球一致的高標準道德要求,讓杜邦和供應商、代理商、客戶建立了堅強的夥伴關係,企業聲譽就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日漸累積,也從根杜絕管理階層的道德危機問題。
恩龍案爆發後,美國政府制訂的沙賓法案,要求企業執行長及財務長在季報上簽立切結書,證明企業揭露正確的財務資訊。
平日管理就十分符合杜賓法案精神的杜邦,分析企業體內可能發生的意外或危機事件,95%可靠平日的管理機制消除,僅有5%為不確定的機率,須再強化管理;為更符合沙賓法案的立法精神,今年杜邦成立Compliance單位,針對僅存的潛在危機擬訂因應方案,統一全球推動事權。
杜邦積累多年的管理經驗,平常就有完整的危機處理標準作業程序(SOP),具體說明應變原則與程序,總部的Compliance組織重新檢視公司治理辦法,並訂定新的規範,也分析所有事業部可能發生的危機,找出較大的危機問題,規劃具體因應對策,交由各地區的Compliance Manager執行。
自我標準永遠超越環境標準,是杜邦建立企業聲望的方法,也是百年長青的生命力所在。
【2005/10/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