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鵬、王緻軒 資訊科技發達,加速企業全球化的腳步,以往商場上非敵即友的關係,也轉變為彼此競爭、彼此合作的關係。 早期企業全球化的腳步,隨著貿易活動而展開,如今,則必須藉由加入全球經濟體系,並與資訊科技接軌,才能為國家帶來能見度,因此資訊科技發展程度,已成為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球化發展的危機,在於主要經濟體是依非經濟因素來劃分,如政治因素,而且經濟體之間無法互信。如果政府的功能不彰,會導致非法貿易活動猖獗,如毒品走私、槍械販賣、侵犯智慧財產權和洗錢等;因此各國本來基於經濟壓力而結盟,卻又因文化和政治差異,而產生歧見。 在全球化風潮下,企業切忌盲目跟進,必須審慎思考全球化的目的,視全球化為機會導向還是策略導向?邁向全球化是因為有商機,還是因為這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手段? 企業必須想清楚採取全球化策略的理由,想要在全球化經營中做什麼,以及希望從全球化經營得到什麼回饋。 企業全球化 別盲目跟進 稱職的CEO必須能夠規劃廣泛的企業策略,建立企業文化,帶領企業邁向正確的方向,並貼近消費者的需求,以回應快速變遷的市場。趨勢大師麥克波特指出:設定合適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策略沒有最好的,而是要讓企業在滿足目標消費群及他們的特定的需求上,提供獨一無二的價值。因此,企業的全球化策略,主要思考重點應包括以下五點── 經營模式:營業額和獲利來源、量產規模、限量精品。 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利基點。 拓展新生意或市場:經銷通路策略聯盟、併購。 企業的定位:產品、市場、區域、主要技術、主要價值。 發展的進程規劃:業務擴張速度、各階段發展計畫和動作。 運用全球資源 創造利潤 企業全球化策略應涵蓋永續優勢發展、慎選區域市場並向全球開展、發展全球化等三項核心策略。全球化企業不須在全球各地設有據點,而是有能力在全球各地做生意,並運用全球資源,創造最大的利潤。 麥克波特也曾指出──在考慮全球化策略之前,必須先審視所處的產業是否具有全球化的需要和潛力,以及企業在整個產業中的定位。因此,並非所有的產業或企業都適合走全球化路線,除了市場因素,還須考慮政府政策、競爭優勢和成本等因素。 企業推動全球化,應考量以下發展潛力的指標── 市場:全球化的消費者口味、通路及可複製的市場經驗等。 政府:貿易政策、可相容的技術標準、市場規範、國有企業和政府政策等。 競爭優勢:進出口產品的方便性、其他地區的競爭對手、國家的獨立自主性、競爭對手全球化程度及可轉移的競爭優勢等。 成本:全球經濟規模、資源的有效性、完善的運籌體系和變化快速的科技等。 幾乎每個產業都有全球化的潛力,然而,對不同的產業而言,每個的發展潛力指標的重要性也互異,且企業想要前進的區域或國家也會因條件不同,對相同產業訂定不同的規範。除了要全盤評估發展潛力指標外,也可藉由參與全球市場營運體系,或透過策略聯盟等推動企業全球化。 (趙鵬是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緻軒是EMBA經營管理組研究生) 【2006/06/11 經濟日報】 |
2006年6月11日 星期日
EMBA手記》從敵友關係到競合關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