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吉仁 書名:創新者的思考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商周 自從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 B. Say)19世紀初提及「創業者」(entrepreneur)一詞開始,直到剛過世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大力倡導「創新與創業型社會」(entrepreneurial society)的重要性為止,創業活動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元素。根據著名的全球創業研究計畫(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統計,各國的經濟成長增量,約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於新創事業的貢獻。 在台灣,中小企業的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與營運靈活度,一向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元素,政府的中小企業政策與經驗,也常常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學習對象。支持創業動能的因素,除了個人的自利動機與冒險性格,過去台灣社會福利制度不良,在大集團企業中升遷緩慢,以及資本市場興起後的鼓舞,創投產業的興起等,都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扮演著創業的催化角色。 但是,隨著經濟高成長時代的過去,以及新興國家與新進入者的挑戰,許多公司發現,過去賴以成功的競爭優勢已逐漸消退;公司的經營規模雖屢創新高,價值創造的速度卻跟不上持續成長的需求。過去成功所累積的資源,形成組織慣性(inertia)的速度,比經營者思考創新突破的決心來得更快。為了維持成長,如何在企業內有效地發展新事業,如何保持企業在技術與營運上的創新能量,便成為許多大企業的經營策略重點;由此可見,創新與創業精神,不再是中小企業的專利。 建立新思維 因此,在當前的經濟與產業發展背景下,閱讀大前研一在這本書中對日本有志創業人士觀念的開示,當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積極意義。 大前研一向來便以具有創新的策略性思維與寬廣的世界觀著稱,從他最早的《策略家的智慧》、《無國界管理》、《民族國家的終結》,到最近的《思考的技術》,都提供了不少發人深省的創新見解。現在,他將過去十年來關於創新與創業的講座資料匯集成冊,出版《創新者的思考》這本書。本書在思考邏輯上,延續了《思考的技術》一書的內涵,在論述上,則以創新導向的創業活動為主軸,並佐以許多日本與國際上成功的創業案例,相信能夠讓讀者有親炙其創新策略思維的感受。 綜觀全書,其核心觀念在強調如何建立創新的思維。大前研一除了以其一貫挑戰傳統思維的筆調,強調:創新來自於「對已知現象與運作方法的根本質疑」,來自於「對趨勢與數據的敏感度直覺」,更強調:「運用新技術、新材料、與新組合的觀念」,以進行所謂熊彼得(J. Schumpeter)式的創新。 他整理並分析個人多年來的創業經驗,提供創業者可貴的建議,強調應該從消費行為的內涵,去思考價值創造的營運設計,例如網路購物模式的設計,溫泉旅館服務模式的設計,無所不在的消費價值設計等,都是對於創新與創業思考的有趣討論。他更強調唯有能夠提供個人化使用價值(或謂個人獨霸)的服務架構,才能有實現創業的機會。 創新無國界 此外,作者一向所標榜的無國界(boardless)思維,也是他在本書中想要強調的創業機會;他舉了許多例子,如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建構日本老人的養生村,在中國大陸江浙地區複製靜岡茶園,在澳洲維多利亞省栽種越光米等,說明這些都是能突破現有思考框架、進而啟發創業願景的有趣構想。 本書由於是講義式的彙整,所以前後章節在觀念或內容上不免多所重複;而從機會的確認到新事業的建構上,似乎也未能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策略規劃或組織架構,不免為美中之不足。儘管如此,本書充滿大前研一多年來從事顧問與創業的寶貴經驗,不但能像創業教練般,提供讀者諸多的啟發,更可以重新燃起人們對於創新與創業的熱情,相信是有志於創業者值得參考品味的一本書。 (作者是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EMBA執行長) 【2006/04/08 經濟日報】 |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燃起創新與創業的熱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賽伊是在重商主義的法國環境下,提出"偏好商業的人士"來解釋'entreppreneur,不是現在世人講的創業家精神. 而台灣在GEM的排名與比較, 2002年由政府出錢,結果卻出奇的爛, 連泰國都比不上. 從此台灣就不敢參加評比。以這兩個小切點,作為這篇文章的開端,突顯出此文"不值得閱讀"的弱點。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