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4日 星期二

職場生態》勞資組織 面貌糊了樣

■ 蔡翼擎
國內景氣逐漸回溫,攜家帶眷燒炭自殺的社會新聞卻不減反增,卡奴問題、新貧階級成了長期性的社經問題;台灣社會似乎已步日本及歐美之後,出現所謂的「下流社會」,中產階級向下淪落、低層階級則更無以維生。
弔詭的是,早幾年失業率爬升時曾盛極一時的勞工運動,這一兩年卻銷聲匿跡。勞委會統計,去年勞資爭議案增加31%,多屬個別爭議,具時代意義、對社經結構有所貢獻的勞工運動幾已絕響,少數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勞工抗爭,只是欲振乏力的勞工運動思潮餘緒。
社經結構弱化 勞運式微
此種現象顯然與「下流社會」的社經現實背道而馳,可能沈澱著更令人擔心的問題。尤其台灣經濟結構中小企業占逾九成,在此結構下解釋此弔詭現象的可能推論是:第一階段弱勢的勞方對上比較強勢的資方,因為有經濟補償誘因,勞工可能走上街頭;但社經結構惡化,在勞、資方組織同步弱化下,勞工運動逐漸式微。
日前震撼民心的泰勞抗爭事件,其實已對勞資關係相當弱化的經濟體系提出嚴重警告。
在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舉辦的座談會上,前理事長陳飛龍表示,台灣的勞工政策其實遠不如東南亞國家。他指出,在一般人印象中,泰國經濟比我們落後,泰勞已是低層3K工作的勞力來源之一,卻不知除了勞工輸出,泰國長期以來一直輸入勞工,泰國政府的勞工政策比我們有經驗。
泰國一直維持200萬人的外勞規模,其中一半是合法外勞。據陳飛龍研判,泰國政府故意在政策上留下模糊地帶,讓經濟發展利益保有彈性處理的空間。
另一方面,泰國勞工政策的制訂與管理,由高位階官員負責,依國家的社經情況明訂外勞引進規則。比如泰國亟需提升工業技術水準,規定外勞不能從事工廠工作,但可加入畜牧、服務等產業。
再以先進國家為例,日本沒有引進外勞,都以別的名義進去,因此可以別的途徑處理。日本處理外勞問題,對外口徑一致、對內則充分配合,如有問題便能彈性快速處理。瑞士也引進外勞承擔3K工作,但對外勞的需求程度、引進方式與台灣不同。
人資移動對策 亟待研擬
陳飛龍強調,每一個國家都不能逃避人力資源的流動,都必須因應時代背景與社經發展情況,針對本土及外國勞工問題研擬妥適的政策,可是朝野並沒有應有的作為,例如迄今尚未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訂定相關的人力資源移動對策。
台灣加入WTO,全球化競爭浪潮洶湧而來,然而政府的產業政策為何?如何根留台灣?似乎都沒有具遠見的策略,勞資雙方都是受害者。陳飛龍感嘆:「勞資雙方都弱化了,現在連資方面貌都十分模糊!」
由於經營肥皂事業,陳飛龍熟知全球肥皂產業,他舉日本肥皂業勞資關係為例。日本肥皂產業公會分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兩個團體,採自由參加制度, 這一大一小的產業公會角色功能都十分強悍,遠非台灣產業公會所能企及。
大公會成員包括花王、資生堂等,與政府的對話談的是國家人力資源政策、對外投資政策、經濟政策等高層次且影響整個產業經營與勞工就業的問題;小產業公會談的是共同採購、人力派遣等可以降低運成本、增進勞工就業彈性與福利的問題。
「這是自由組織的力量,這種組織講出來的話比較像雇主。」陳飛龍指出,環視目前台灣的勞資結構,究竟誰是資方、勞方該和誰對話,都十分模糊,換句話說,不單勞方組織很弱,資方組織也很弱,弱到「面貌模糊」的地步。
他回憶,辜振甫先生擔任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時,也擔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是真正具代表性的「台灣雇主」,經常代表台灣資方出去開會,動員很多國內企業及社會菁英與國際接軌,處理台灣的勞資關係,也影響政府勞工政策及經濟政策。後來這些組織因主客觀條件每下愈況,功能轉弱,位階逐漸從獨立、國際降至附屬,台灣因而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資方組織。
資方組織的弱化其來有自。陳飛龍指出,威權時代,政府高高在上,單獨與勞資方溝通,刻意將勞資雙方的溝通管道隔開,這是台灣勞資關係無法自主健全發展的原因之一。
再者,數十年來,重要的資方公會組織一直以全國商業總會、全國工業總會等方式切割,但從企業經營環境來看,目前應已無工商之分。外國通常是組成工商聯合會,下面設有三、四十個團體,可以整合力量。因此,誰是雇主?雇主的想法是什麼?勞方該找誰對話?勞方都不清楚,進一步弱化勞方組織。
有尊嚴的工會 財務獨立
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張緒中也指出,現今國際工會已在討論聯結,台灣的勞工組織卻比以前更弱勢,沒有使命感、沒有資源,也不會利用僅有的資源,徒然成為政府的樣板工具,許多工會組織更淪為勞工立委的養成班。
他認為,這可歸因於工會法訂定工會募款上限,工會沒錢只能空談;會員普遍沒有發展自主工會的自覺,不想繳會費只想要政府照顧,心態上十分弱勢。然而沒有獨立的財源,就沒有獨立的工會,工會成了仰賴政府鼻息的組織,就沒有尊嚴的勞工。南韓勞工代表的一句話「只有有尊嚴的勞工,才有有尊嚴的國家」讓張緒中印象深刻。
陳飛龍與張緒中都認為,勞、資、政應是對等互動的三角關係,而非上對下、強對弱的從屬關係,但幾十年下來,台灣這個三角關係的健全與強化卻遙不可及。
勞資關係就如市場競爭機制,過猶不及,但喪失機制也將導致經濟體系失靈,有均等強化的資方與勞方,才有健全的社會經濟結構;除了勞資雙方應積極努力外,政府也應思考只站在輔導的立場放手讓勞資互動,以刺激勞資雙方的角色與功能。
【2006/04/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