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8日 星期一

開創「藍海」商機

■ 金偉燦、莫伯尼
「藍海」一詞聽來新鮮,實際上存在已久。你可以回顧100年前並問問自己:「當前的產業有多少是過去未知的?」答案有汽車、唱片、航空、石化、醫療保健、管理諮商等許多基本產業,在當時不是聞所未聞,就是才剛萌芽。
時間拉回30年前,現今許多總值幾十億美元的龐大企業,早年根本毫不起眼,隨便數數就有共同基金、手機、天然氣發電廠、生物科技、折扣量販、包裹快遞、轎式休旅車、滑雪板、咖啡吧、家庭影視。不過30年,市場已完全改觀。
現在把時鐘撥到20年甚至50年後,試想屆時會出現多少今天未知的企業。如果歷史是預測未來的指標,我們斷言那絕對不在少數。
事實上,企業從來就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會不斷演進,作業方式會改善,市場會擴展,參與的人來來去去。歷史顯示,我們嚴重低估人類創造新企業和改造現有企業的能力。
市場空間不斷改變
美國人口普查局制定的「行業標準分類」( SIC),公布施行半世紀後,1997年已被「北美行業分類標準」 NAICS)取代。新制把SIC編列的十個行業部門擴大為20個,以反映新產業領域逐漸浮現。例如,舊制下的服務業,現已擴張為七大產業部門,範圍涵蓋資訊、醫療保健到社會救助。由於制度設計的目的在於標準化和持續性,這種變化即顯示出藍海急遽擴展的程度。
然而,這些年來的策略思考卻集中在競爭本位的紅海策略,部分原因是企業策略根源於軍事戰略,而且影響深遠。戰略的目的是對抗敵手,爭奪某個範圍有限的固定領土。
但產業歷史顯示,市場空間從來就不是恆常不變的;藍海是隨著時間演進而不斷被創造出來。因此,若把心思全放在紅海,等於否認了商場獨到的活力︰也就是創造沒有競爭對手的新市場空間的能力。
開發藍海日益迫切,可歸因於諸多力量。科技日新月異已大幅提升產業生產力,使得供應商推出的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前所未有;這導致產業愈來愈多,供過於求;全球化趨勢更是火上加油。隨著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消除,加上產品和價格資訊在全球各地即時流通且唾手可得,許多原來得以壟斷經營的利基市場和受到保護的市場不斷消失。
在全球競爭激化、供給持續攀升之際,卻無明確跡象顯示需求擴大,統計資料甚至指出許多已開發市場人口正在減少中。
品牌特色建立不易
結果是產品和服務加速商品化、價格戰加劇、獲利率萎縮。最近針對美國許多重要品牌的研究顯示,在主要產品和服務類別,品牌不同,但性質愈來愈類似,消費者也漸漸根據價格選購產品,不再效忠特定品牌。他們不像以前會認定洗衣粉非汰漬(Tide)不用;現在,只要佳潔士(Crest)牙膏減價促銷,消費者不會非買高露潔(Colgate)不可。
市場已經過度擁擠,因此不論經濟景氣榮枯,品牌特色的建立愈來愈困難。20世紀的企業策略和管理做法,大多根據當時的企業環境演變而來,上述情況卻顯示這樣的企業環境正逐漸消失。隨著紅海愈來愈血腥,企業管理階層必須破除積習,致力開拓藍海。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的《藍海策略》)
【2005/08/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