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吳素環指出,現代企業進行公司治理,可從提高董事會效能、發揮監察人功能、建立與落實內部控制既內部稽核制度著手,如何強化會計師的角色與獨立性,也是成功關鍵因素。
吳素環日前在「2005年公司治理實務研討會」中,就「會計師查帳制度、內部控制、內部稽核、監察人及獨立董監事制度對公司治理提升的探討」專題演講時指出,公司治理發展迄今十餘年,到目前為止,世界約有50個國家頒布公司治理法規。
吳素環表示,近來國內金融業吹起合併風,在討論誰和誰合併之前,應先定期檢視績效指標,改善公司績效,並確保公司績效提昇與願景及策略一致,再來看彼此是否「麻吉」。
大部分的國家,認為獨立董事愈多愈好,例如法國規定,獨立董事至少占董事會二分之一,俄國至少占董事會四分之一,新加坡至少占董事會三分之一,美國的獨立董事占董事會多數,且鼓勵董事長與執行長應職務分離。
吳素環表示,公司治理的組成要素,包括董事會的組成與架構,董事會運作的績效及有效性,公司如何擬訂策略、規劃與監督,如何整合性風險管理與遵循,各委員會的架構與運作,企業的透明度與資訊揭露,以及企業社會責任。
吳素環表示,大部分企業訂有年度計畫,但多數停留在編列財務預算的階段,至於執行的可行性如何,各個委員會決議的議題如何,財務資訊、運作的透明度,是否足夠,都有值得加強之處。
而在獨立董監事遴選方面,吳素環認為,企業須訂有一嚴格的挑選機制,以確定獨立董監的經驗,建立獨立董監事制度,包括董事會組織及組成,獨立性及客觀性、保密原則及行為準則、繼任人選規劃及董事的提名制度、專門委員會的架構,應從落實董監事職責起步。
吳素環舉美國的董事會為例說,包括誰提的建議、誰提的意見,均會被完整地記錄下來,但台灣董事會的議事內容,雖然有被記錄,但常流於形式。
此外,當董事會決定年度預算時,董監事們是何時拿到資料?拿到什麼資料?是否足夠?討論的內容,是直接跳到年度的數字,還是從願景、策略來談?這些問題,都會影響董監事監督的品質。
吳素環建議,企業可透過平衡計分卡架構,規劃公司願景、策略及績效衡量指標。績效衡量項目訂定的目的,在於衡量工作成效,以確保組織策略及目標的達成,因此,績效衡量項目必須與組織的願景策略相結合。
公司治理中的風險管理問題,也相當重要。吳素環表示,企業可設立目標、政策、風險偏好、會計能力及績效衡量,辨認及處理影響達成目標的風險及決定回應風險的策略及控制活動,與目標一致及確認是否符合法令、內部政策及程序等。
【2005/08/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