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困境崛起 東方不敗

在各界熱烈討論是否簽訂兩岸綜合性經濟協定(CECA)之際,也許該同時檢視一下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中國123」是概指2007年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全球地位,亦即外匯存底全球第一位、出口總額全球第二位和國內生產 毛額(GDP)全球第三位;其亞洲匹敵大國則為日本242。此外,德國是413,美國是331,此等地位排名有如全球經濟奧林匹克賽的獎牌得數。有趣的 是,中日兩國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激烈交戰國,現今兩國則皆從戰後廢墟中站起來,且居「東方不敗」的地位。相對於日本再起的重要啟示:科技與創新,中國崛起的重要啟示則是:改革與投資,亦即「以改革脫困、以投資壯大」。

中國在1978年12月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並以出口和投資為其經濟成長的二大驅動力量,其間,經歷了1989年的天安門事變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經濟活動有短暫減緩的現象,但其持續改革和投資,終獲得「中國123」的亮麗成果。

中國大陸的改革以「農村改革」開始,其後國營企業經營惡化和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增加,而有「國營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措施。「金融改革」主要以政府公共資金對中國四大國營銀行挹注資金,壯大銀行規模,並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不良債權問題,銀行經營的健全性大獲改善。

中國大陸的改革,在經濟實體面的投資方面也有持續的績效。在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大陸鑒於消費和出口的成長空間有限,採取以增加投資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 固定投資占GDP的比重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快速上升,由2001年約35%上升至2007年的43%,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則由45%下降 至37%。中國於2008年底推出約占其2008年GDP13%的4兆人民幣以投入基礎建設(據稱可能加碼到8兆人民幣)為主的振興經濟措施,則為中國日 後再度「以投資壯大」的動力。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積極推動金融市場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開放」政策,並積極引進外資。其國外對內直接投資累計金額由2004年的3,690億美元,大幅攀升至2007年的7,424億美元,三年之內增加一倍,吸金效果可觀。外人直接投資除了資金流入外,也會引進技術和先進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財,改善當地的產業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有助擴大中國對外貿易。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期間,以及此次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迄今,中國大陸皆採取穩定人民幣匯率的穩健政策,不做通貨貶值競賽,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具有穩定區域金融的效果,同時,中國大陸本身也會因人民幣的穩定而在引進外資上受益,「投資中國」也成為當下一種顯學。

中國總理溫家寶今年2月初在英國訪問時,對因應全球金融海嘯的做法,表示「中國管得了自己,管不了世界」,此話似可反映中國大陸每逢重大國際金融風暴時, 均持「獨善其身」和不當「救世主」的態度,埋首力求中國本身經濟轉型,從困境崛起,強化其「東方不敗」的基礎,並在歐美國家受風暴之害時,增強其對國際經 濟的影響力,近年來中國已儼然成為新興國家的盟主或代表,在重要的全球金融高峰會上積極發聲。

不管人們喜歡或不喜歡,「中國123」的全球經濟地位,是必須正視的存在,尤其在兩岸經貿投資關係已發展到相當緊密的情況,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動向更要持續 注意。目前中國大陸亦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重擊,台灣大舉投資大陸和「台灣接單、大陸出口」的經營型態,因而受創甚深。2009年中國大陸除經濟成長 「保八」有困難外,其背後的出口成長引擎將會因全球經濟衰退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短期間難再發光發亮。

中國大陸的經濟環境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後,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全球經貿情勢變化激烈的此時,適者生存,台灣的企業似乎應以更廣闊的視野,調整方向,找出更適合自己的競爭力,檢討兩岸布局策略,實為當下最重要課題。

(作者是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

【2009/02/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