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觀》克魯曼的勇氣

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開闢專欄,勇敢撻伐布希,政治人物不免有爭議性,挑戰民粹卻不是人人敢做的。因此克魯曼讓人最為尊敬的,應該是他挑戰民粹,將「紅色州」與「藍色州」對比。

紅色州代表美國中西部心臟地帶,居民以務農為主,經濟水平較差,一般而言是共和黨的票倉。藍色州分布於美國東西兩岸,工商活動較頻繁,主要是民主黨的天下。

一般認為,紅色州居民樸實,注重家庭倫理,社會祥和;藍色州則在賺錢之餘,犧牲了道德倫理。

克魯曼卻用數據說明,傳統認知是個迷思。紅色州33.7%的嬰兒是非婚生子女,高於藍色州的32.5%;紅色州每10萬居民的謀殺率是7.4%,高於藍色州的4.1%。

克魯曼更指出藍色州對紅色州的補貼:透過聯邦預算的調控,藍色州每年對紅色州補貼600億美元。

民主選舉的基本原則是一人一票。假設選舉的權數是根據所得稅比例調整,那麼富人勢必掌握絕對優勢,貧窮地方將永無翻身之日。票票等值的選舉制度,就是給予貧窮地區較多的發言權,也給經濟與社會安全改善的機會。

然而,票票等值卻給了政客操作的機會,也就是以意識形態綁住落後地區的選票,再拿富裕地區的稅收加強補貼落後地區,進一步鞏固票源。原本一人一票的經濟意義在於促使落後地區提升,但政治綁架的結果,反而讓落後地區失去進步的動力。這可說是政治上的「乖張誘因」。

順著克魯曼的邏輯,美國2004年總統大選仍由布希獲勝,可說是政治綁架的成功。但四年之後,當國家因為對富裕地區的壓抑、對貧窮地區的餵食,而國窮民盡、四分五裂,布希陣營只有黯然被歷史拋棄。

另一方面,美國是制度合理化的國家。雖然數據顯示,藍色州對紅色州的補貼讓人瞠目結舌,但那是聯邦稅。美國公共支出主要來源還有州稅,包括銷售稅、地稅等。這些稅收完全由地方支配,所以至少地方稅收支出部分,完全合乎「使用者付費」,或「付稅者消費」的公平原則。

但台灣卻不一樣。大台北地區的稅收是全國的56%,含高雄市的雲嘉南高屏地區,約占10%。政府在這些地區的撥款顯然不可能按照這個比例。此外,中華民國的稅收絕大多數歸中央政府所有,地方直接稅收不過聊備一格。所以,克魯曼所揭櫫的紅藍問題,在台灣更為嚴重。

同情弱勢是人之常情。政府補貼弱勢地區,消弭貧富差距,本就天經地義。然而,補貼造成的資源浪費、效率不彰,以及依賴心理導致成長遲緩,早就是經濟學上的常識以及事實。

要在效率、公平兩項議題上取得平衡,第一步就是將部分賦稅權利歸還地方,讓地方經濟自主;再以中央撥款方式,彌補地方弱勢。

如果克魯曼眼中的紅藍差距是個嚴肅的正義問題,那台灣當前中央與地方的稅務分配,就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e-mail:shu@mgt.ncu.edu.tw)

【2009/02/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