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劉育東談創意》風格也就是品牌

【經濟日報/劉育東】
當藝術開始講究全球化的時候,就不免要開始建立流行的品牌,像古根漢美術館、Wedgwood瓷器、甚至LV、韓劇。當流行品牌受大眾喜愛時,就不免會開始令人擔心,古根漢會不會太大眾化、Wedgwood會不會太貴族氣、LV會不會太時尚、韓劇會不會太庸俗。我們一直生活在「藝術品質」與「市場品牌」的兩難中。
最近去了一趟以色列,走訪地中海旁的羅馬遺址以及猶太、基督、回教三教共處的耶路撒冷,走在3,000年的古城、看到三文化的衝擊,讓我對「藝術」和「市場」有了新的觀察,而且,竟然能對以色列朋友說,「你面臨戰爭,我感覺平和」(you are in war, I feel peaceful),靜下心,對今年國際藝術界發生的幾件「兩難」的事情,突然寬心許多。
在中東,「又一個」古根漢美術館,確定要在阿布達比興建,2011年完工,而且「又由」當紅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而且「又像」台中古根漢一樣要蓋在「文化沙漠」(這次真的是沙漠),而且「又」爭奇鬥艷、好大喜功的蓋一座「全球最大」的古根漢美術館。天啊,會不會又是一家「藝術麥當勞」開張?會不會讓藝術更低俗?會不會再度「複製」、失去「創新」?一再「類似」的「創作」、會是好的藝術嗎?好的藝術真的可以商業化、品牌化嗎?
在巴黎,LV總部與法國文化部共同宣佈,將成立一個支持20與21世紀藝術的「LV創作基金會」(LV Foundation for Cre-ation),而且「又由」蓋瑞先生設計,房子「又像」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一樣彎彎曲曲,「又像」浮在空中的一朵雲,一朵玻璃雲,2010年就將完工。不只商業品牌主導藝術,連建築設計也已定案,天啊,會不會又是…?會不會又讓…?會不會再度…?一再「類似」的「創作」、會是好的建築嗎?好的建築真的可以商業化、品牌化嗎?
去以色列之前,連我可以這麼「玩世不恭」的人,心中真的有這麼多的問號。
我先被帶到古羅馬時代重要的港口、紀念凱撒大帝的凱撒利亞港,在書上看到的考古遺跡,包含當年盛極一時的最大商港、連接港邊的大型競技場與溫泉浴場、直到最後藝術殿堂的圓型劇場,遙想當年,商業、娛樂、藝術、音樂,融合的怡然自得。我「依例」憑弔歷史古蹟、感嘆蒼涼人生之時,竟然看到不可思議的畫面,就在遺址裡面,以原有石材、原有風格,蓋起了兩棟新房子,人很多,走近再看,竟然是以色列最大品牌的連鎖咖啡店和餐廳,難怪吸引那麼多人。
我嘴巴張得大大的,問帶我來的老教授,「怎麼可以這樣,我從來沒有看過,會不會衝突太大呀」。他笑笑說「在這個經歷戰亂與屠殺的衝突之地,這哪算衝突,我們只是依循古法,再把人潮帶來港邊,帶來競技場,讓大家更懂文化、更愛藝術、更熟歷史,如此而已」,再得意地說,「瑪丹娜在以色列的演唱會,就在這個圓型劇場舉辦,我們迷死了」。我笑笑,似懂非懂。
到了聖城,82%猶太教徒、3%基督徒、15%回教徒和平相處,三種人、三種宗教、三種靈魂,歷史上早已「衝突」完畢,「兩難」甚至「三難」早已各安其所,現在沉澱下來的,是三種服飾風格、三種飲食風格、三種生活風格(life style)、三種思想風格。歷史與藝術,在這裡,是一種文化「品」味和神主「牌」子、一種生命情調。
藝術和建築上講的「風格」是什麼?耶路撒冷告訴我們,風格是一種自我認同(identifiable)、可被辨識(recognizable)、容易感染(spreadable)、又想可長可久(livable)的一件事情甚至一種思維。風格講求大眾品味、而非精英品味,講究生活美學、而非學院美學。品牌不就是這樣嗎?講求大眾、講究生活,我們可以這麼說,在藝術史上,其實,風格也就是品牌。
(作者是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哈佛建築設計博士,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召集人)
【2006/12/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