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育新】
如何才能具備改變世界面貌的創造力?創造力大師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entmihalyi)認為,涉獵領域既深又廣,才能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米哈理在其著作「創造力」中強調,「創造力」的理念或產物,融合了多種來源,是貨真價實的創造性成就,足以改變社會文化和人生價值觀,而非靈光一閃的結果。日前,他應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之邀,來台分享50多年來的創造力研究心得。
米哈里出生於匈牙利,從小在戰火中長大,他回憶當時,看到大人無法從自己所製造的戰爭當中解放出來,渾渾噩噩過日子,因此開始思考快樂的定義,立志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
之後,米哈里移民美國,鑽研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家。他的創造力和心流(flow)論著,在學術界享有盛名。
他將創造力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小c(creativity),也就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如果沒有小c ,人類生活猶如行屍走肉,就像沒有生命的機器人」。
另一個層次是大C,大C足以改變文化,影響整個世界。不過,人的一生有限,若專注於某一領域,則會限制另一領域的發展。因此,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都超越一般人,才可能產生大C,否則只可能發展小c。
米哈里認為,創造力是生活意義的主要來源,因為大多數有趣、重要、合乎人性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產物。另外,創造力充實生命,只有身入其境的人,才能體會那種忘我的感受,藝術家就是一個例子。
訪談過上百個被視為具有創造力的世界各地知名藝術工作者、學者、作家、科學家,米哈里發現,這群人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時,會全神貫注,失去時間感,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他稱這種狀況是進入「心流狀態」。
「他們會完全投入工作,喪失自我意識,任由時光飛逝也渾然不覺,他們一言一行都與目標一致,且按著自己的節奏,就像跳爵士舞一樣,沈浸其中,將技能發揮到極致。」米哈里形容心流是創造者滿足於近乎理想的狀態,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此體驗。
培養心流狀況,要像攀岩者,必須先將眼前的困難一一化解,成為可前進的方向。因此投入一項工作計畫時,先不必擔心長期狀況,專注於眼前的挑戰。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最急迫的事情上,如此,就能短期目標清晰,注意力聚焦,個人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回饋。
曾接受米哈里訪問的一名詩人表示,他在創作時,沒有未來和過去之分,時間就像停止般,他只專注在眼前的創作,直到完成一首詩。
因此,擁有高度創造力的人,會營造一個快樂的工作環境,進而得到滿足。
【2006/12/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