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簡立峰】
有多久沒有到圖書館利用書目找書了?查詢動作早已經轉移到網路上完成。因此一個很好的使用介面,可讓資訊集中,也有助於消費者集中。出版業正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盤整。
規模龐大的出版社,對消費者來說,意義不大,因為書籍被分類放到各個架位上,他們感受不到集中性。就使用者端而言,消費者希望的是資訊集中的使用。
Google「組織世界資訊」的願景,正與這樣的需求不謀而合:以Google Book Search為例,它提供技術平台,幫助出版社推廣圖書。Google並不創作圖書內容,也不期望「擁有」版權,只希望將圖書電子化,使讀者透過Google輕易地找到書。出版社可完全控制自己的內容、選擇參與的圖書,任何時間都可以增加或刪除書籍資料。
目前Google Book Search有1萬家出版社的參與,有七種語言,第八種語言將會是中文。2006年第四季繁體中文就會上線。就使用端而言,以關鍵字查詢,Google可以在瞬間把所有書籍資料集中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翻閱前後各兩頁,頁面部分隱藏,並禁止列印與複製。消費者可連結至出版商的網路書店購買,或者透過Google Map得知附近有哪些書店可以購買書籍。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消費者付費買內容的意願會愈來愈低。很多出版業者關心,實體出版業真的可以和Google達成雙贏嗎?Blog的興起,讓網路創作逐漸成形。在此情形下,所謂的贏家通吃,是作者走在前面,而非出版業。暢銷書數量會因網路普及而變多,但整體帶來的利潤未必增加。
網路行銷有別於實體。對出版業的挑戰是「個人出版」。玩Game長大的新世代,養成「跳躍式」閱讀習慣,已不是過去連續性的閱讀,會老老實實看完整本書。他們對影音感受度更高,喜歡雙向互動的多媒體。因此影音出版可望成為未來潮流。以Google Video為例,下載最多不是好萊塢熱門電影,而是個人創作影音短片。
(作者是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本文由政大科管所「未來發生堂」提供,孫翠杏整理)
【2006/12/2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