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9日 星期一

產業剖析》資訊科技究竟有沒有明天?

■ 劉仁傑
1990年代,IT(資訊科技)被視為跨世紀競爭力的最重要關鍵。IT的資訊儲存、分析與分享等所衍生的知識管理能力,雖然有目共睹,而且企業e化持續增溫,但「IT有什麼明天?」、「IT未必提高生產力」等著作或雜誌特輯,卻對企業e化提出高度質疑。究竟IT有沒有明天?台灣企業應採取什麼IT策略?值得產學界認真探討。
製造的本質在於提供滿足顧客的解決方案,廣義的製造流程包括方案的設計開發、實體生產與行銷。長期以來,管理學的發展重點放在分工、標準化與降低交易成本,模組結合開放的全球化,堪稱典範。IT也在ERP(企業資源規劃)與SCM(供應鏈管理)普世概念下,成為品牌企業全球化的重要環節。在本質上,這個趨勢讓品牌企業與新興工業國企業,成為國際分工的可能贏家。
但最近針對大陸台商PC代工廠的研究顯示,製造商似乎不可能成為這個趨勢的長期贏家。國際資料顯示,2004到2009年PC平均每年可成長18.5%,情勢仍一片大好,然而,台商組裝廠卻面對史無前例的低利潤,甚至零利潤,彷彿看不到明天。
更諷刺的是,不論是品牌廠商或代工廠商,PC產業堪稱是貫徹ERP與SCM最為徹底的優等生。以最近參觀的昆山台商PC廠為例,在品牌顧客主導下,全面導入IT,從品牌廠商的角度來看,幾近無懈可擊。
導入IT 微利共犯結構?
然而,從代工廠製造流程價值創造角度來看,至少存在兩大問題。首先,在品質保證要求下全面導入零組件條碼,一台PC的裝配過程,須張貼與掃描逾百條碼,從價值形成觀點來看,完全是一種浪費。其次,透過e化,品牌廠商直接指定重要組件,甚至要求開發當地替代零組件,生產過程完全標準透明,製造商日漸失去獲利或主導空間。
換句話說,代工廠在品牌廠要求下全面導入IT,不僅妨礙技能傳承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甚至已經成為微利形成共犯結構的一環。如果條碼是為了追蹤與保障零組件的品質,應該是一種作為追蹤與改善的手段;一旦作業員能力提升或製程可靠,就應取消。
這種完全沒有附加價值的張貼與掃描作業,持續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便於品牌廠商確實掌握,甚至在必要時更換代工廠商,也可提供完全配套的支持。而且,這些成本都由代工廠商負擔。
多年來,應邀參加日本多項共同研究,發現組織能力結合IT應用,已成日本企業e化的新趨勢。
日本企業的IT投資額與使用度,可能遠低於歐美企業。《實踐豐田模式》一書,介紹豐田汽車如何活用IT,恐怕讓許多人大開眼界。日本企業推動e化的內容與觀點,迥異於西方企業,值得以美國模式馬首是瞻的台灣產學界省思。
檢視美日企業優良企業導入IT的背景與過程,可以發現基本理念與指導原則截然不同。美國企業以傳統分工思想為主軸,認為IT跨越時空的資訊蒐集與分析能力,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美國企業對IT的運用十分務實,以可以量化的效率提升為目標,最終則是希望取代人。
相對而言,日本企業以整合思維為主軸,相信消除浪費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將IT視為改善流程的工具,以支援人為目標。
美式分工 妨礙技能傳承
在「分工效率」的思維下,美國企業強調活用先進外部資源,追求最佳化。以戴爾、惠普等品牌廠商為例,他們主導全面導入IT,SCM完全透明,並檢視細部流程,在品質保證(分工)要求下全面導入條碼化。
戴爾或惠普可以主導開發設計,透過e化,直接指定重要組件,製造商配合標準製程與開發廉價零組件,直接享受分工效率的果實。但是,從總體流程觀察,IT事業流程卻逐漸邁向分工化與狹隘化。譬如,條碼化固然可以追蹤與排除零組件的不良、作業員的錯誤,長期而言,不僅是嚴重浪費,甚至間接妨礙組織能力的提升。從品牌企業尋找代工廠商的角度,他們可以與代工廠商保持距離,享受靈活使用外部資源的分工優勢。
日式整合 建構差異化系統
日本企業則在「整合精實」的指導原則下,強調先發展人工流程,試行穩定可靠之後,才按照流程需要逐次導入IT。以目前實施豐田式生產成功的生產管理系統為例,沒有一家企業直接引進既有軟體系統。
這些企業通常使用簡單的工具,從大計畫(通常三個月)的產能調整開始,日程計畫只排最終裝配線目標產量,其他前製程則透過前置時間與送貨頻度,計算產出「看板」,按生產節奏往前製程下單與取料。經過二年左右的摸索,並改進部分換模或供貨瓶頸,在系統與方法穩定可靠後,才正式讓外部系統廠商或內部IT部門參與。
正因為豐田式生產的重點在於同期化的「有效配套」程度,導入生產管理資訊系統後,便能直接突顯問題所在,大幅提升解決問題能力。這種組織間的磨合能力,也促使組裝企業與協力廠呈現深化夥伴關係,確立了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差異化系統優勢。
已有許多日本相關研究提出警告,追逐IT流行,特別是具有強烈分工思維的美國型IT,將妨礙技能傳承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後果十分嚴重。
洞察IT本質,企業e化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有如化妝品,不用不行,但用了不會形成競爭優勢,銀行的自動櫃員機、企業的人事薪資系統、超商的商品自動訂購系統等,都屬於此類。
「化妝品型IT系統」的最大特色,是容易模仿與普及,也因此無助於建構具差異性優勢的組織能力。
另一類是結合特定組織日常營運的IT系統。這個IT系統通常包括組織日常作業流程、慣例,以及組織能量檢視與強化等內涵,甚至可以促進技能傳承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控制產出看板的生產管理資訊系統即屬之。這個系統不以運作順暢為目標,而是追求縮短在製時間、將現場在製品庫存降到最低。
如果IT能夠支援組織能力,形成讓競爭者學不像的競爭力,自然會有燦爛的明天。
(作者是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
【2006/06/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