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經濟學家傅利曼有一句名言:「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止於服務股東,還必須為社會的永續發展盡心力。
社會創投或稱公益創投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而生,傳統的創投事業在市場上尋覓新商機,目的是為投資人賺取最大利潤,但現在有一股新的浪潮湧現,鼓勵企業主透過創投的概念,主動投資社會事業,目的是賺取「全人類」的最大利潤。
公益新經濟
傳統的「社會公益」指得是一群善心人士,願意關懷或協助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但現在的社會創投卻把「做公益」視為新投資,公益創投者將關注資源如何被利用,同時會為公益組織設定策略目標,強化非營利組織有效使用財務資源及管理資源的能力。
「社會創投的出現,意謂公益新經濟的開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黃秉德說,社會創投的目的是強化營利和非營利機構的合作意願,希望建立新的合作模式,運用策略和創意,讓每一分捐款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其中,「專業」能力的投入,將是企業參與社會創投的重要關鍵。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指出,過去人們對社會公益的印象,就是一群善心的人願意做好事,但若能集合一群事業有成、來自不同領域專業的人們,將會比純粹的社會公益更有效果。
曾經在陽光基金會耕耘14年,現任政大社會與文化事業育成中心經理的陳淑蘭格外感慨,她表示有太多的非營利組織希望自給自足,卻發現周身多是社工背景的人,連要找一位會計、行銷或企管人才都有困難;相對而言,企業內部有相當多的管理和營運人才,正好能補其不足。
投入專業 推動公益事業
過去企業往往透過直接的金錢捐贈,投入社會公益事業;但現在企業將進一步捐出「專業能力」,也就是傳授管理和營運的專業技巧,甚至結合企業原本的核心能力,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推動社會公益事業。
宏碁公司與美商集鈦(GTECH)公司2000年合資成立的樂彩公司,就是極有代表性的例子,兩大企業運用既有的資訊技術,協助樂彩公司投入彩券事業,每年盈餘提撥25%,相當於1,000萬到2,000萬元的經費,投入協助聽障與視障族群。
「我們從種子錢的概念出發。」樂彩傳愛專案副執行長陳冬梅說,這五年來,樂彩傳愛專案結合工研院文字轉語音的社會合成技術,「一本哈利波特只需要20多分鐘,就能製成有聲書」,視障人士運用MP3隨身聽,就能迅速下載「閱讀」,徹底突破過去由人工邊唸邊錄的傳統方式。
三年來,樂彩公司也結合政府、啟聰學校、身心障礙機構及企業界資源,推動「彩繪響聲」計畫,透過平版電腦科技,協助聽障畫家直接在電腦上作畫,並鼓勵畫家走上街頭,主動和群眾互動。目前訓練人次已達250多位,台北市甄選培育的22名聽障數位畫家中,有14名取得街頭藝人執照。去年起甄選和培訓計畫開始往台中和台南擴展。
搭起社會關懷的橋樑
研揚文教基金會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將人文藝術導入冷冰冰的科技辦公室。2001年起,研揚文教基金會透過每月一個主題的方式,推動「藝術走廊」計畫,挑出企業員工流動最頻繁的走廊,透過精密的複製畫技術,把一幅幅的美術館名畫,搬進企業空間。
參展企業只要每月付款3,000元,主動提供展覽空間,就可以擁有美麗的人文空間,研揚基金會還會不定期舉辦藝術講座、藝術表演等。2001年到去年8月,已經結合了49家高科技公司,設立67個展場,甚至扭轉人文事業沒錢賺的印象,目前每個月已經有一、二萬元的結餘。
研揚科技公司董事長莊永順表示,科技人很忙,整天坐在電腦前面,根本沒有機會接觸藝術人文,但如果每位員工平均每天跑八次廁所,至少就會被強迫接觸藝術八次,他相信長期耳濡目染之下,科技人也能漸漸欣賞人文藝術。
「把錢直接捐出來比較快,但我們從未這樣做。」樂彩傳愛召集人黃少華說,他一語中的指出企業投資社會事業的關鍵,而結合專業的作法,更是順利為企業和非營利事業搭起一道橋樑,彼此互通有無,共創大利。
【2006/02/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