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經營知識/27版2005/09/05 李誠
2005/9/23
2005年是美國二大工會聯合會,勞聯與產組合併為一,成立「勞聯一產組」(AFL-CIO),團結美國工運組織的年代。按理,勞聯一產組在今年7月25日全國會員大會時應大大地慶祝一番,趁此機會為暮氣沉沉的美國工運打打氣。
但是勞聯一產組卻沒有慶典活動,主要原因是在全國會員大會的前夕,會員最多、財力雄厚的貨車駕駛工會(IBT),服務性員工國際聯合會(SEIU)等4個工會宣佈脫離勞聯一產組,並與其他稍早退出勞聯一產組的木匠、農工、食品工會共組「改革致勝」聯盟,與勞聯一產組分庭抗禮。在工運嚴重分裂的情況下,任何工會團結的慶典,都變成一種諷刺。
勞聯一產組與改革致勝聯盟的分岐點是,前者強調用政治活動的手段達成復興工運的目的,後者則以改革工會組織的目的與手段來復興工運。
勞聯一產組在過去20年一直都把工會活動的重點放在國會遊說與支援議員競選上,他們希望透過友好議員的當選,可以在國會與州議會通過一些有利於工會發展的勞工立法與政策。因為過去多年來美國的製造業不斷外移,其他企業為了爭取彈性管理,增加本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使用各種手段去除工會,工會只能在政府公家部門追求發展。公部門員工的薪資與工作條件都是由國會與州議會決定,所以勞聯一產組走政治的路線。
但是勞聯一產組強調政治活動的策略只保障了公部門的員工,並沒有扭轉美國私部門工會會員直線下降,以及工會影響力節節敗退的趨勢,在2004年美國公部門的員工雖有40%是工會會員,但私部門只有 8%的員工是工會會員。
在此情況下,勞聯一產組理事長史威尼還執迷不悟,在今年的會員大會還要把現有每年達4千餘萬美元的政治活動經費再提升到6千萬。此舉當然引起私部門工會的反對,因而要另組「改革致勝」聯盟。
此聯盟強調減少政治活動經費,並且要勞聯一產組把省下的費用退回各會員工會,讓他們去組織私部門的工會,開闢新議題,使用新策略,吸收新會員,扭轉工會衰退的逆勢。從美國工會近年來e工會、社區工會等發展趨勢看,改革致勝聯盟的策略有其正確性。
但是一個分裂的工運終究是減弱了工會在工作場所中的影響力,讓工會各自支援自己喜好的政黨與候選人,不再全體一致的支持民主黨,如此民主黨在失去勞工大眾的鐵票以後,他們將被迫在政策上作調整,今後必定會放棄過去所追求的社會正義的理想,務實地追求中間路線,以爭取最大多數人的選票。此種發展使民主黨更接近共和黨的立場,失去民主、共和二黨不同的政治理念,政黨輪替變成只是搶權,而非以不同的理念治國。
一個分裂的工運影響到一國民主政治的正常運作,這也是為什麼近日美國的學者都在熱衷於如何振興工會?何種新組織可以替代工會?以維持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的研究。
美國工運對我國勞資關係,產生以下3點啟示:
1.一個分裂的工運,不但直接影響到一國工運的發展與勞工大眾福利的保護,亦影響到一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我國的工運四分五裂,不但全總、產總各有政治立場,其他7個全國工會聯合會亦然。工運領袖如何放棄自身的利益,塑造一個團結的工運,扮好監督在野與執政黨的角色,維護廣大勞工的福利,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礎,是美國工運分裂對台灣工運領袖帶來的一個啟示。
2.美國的企業在工會勢力不斷下降時,並沒有因此為所欲為,相反地,他們開始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如招募、績效、薪資管理技術的提升與合理化,以人力資源管理代替工會,因此員工願意為企業打拚。
此外,近年來企業又發現,除了要強化人力資本,也要強化組織資本。
組織資本是指員工的發聲與他們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在沒有參與企業決策的機會,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下,員工是不會為企業打拚,不會發揮創新能力。因此近年美國的企業開始注重員工關係,強化組織資本。
我國的工會不強,雇主享有很大的管理權,但是要使我國的企業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雇主必須要大力推動人力資源管理與員工關係。勞資會議是員工參與企業決策的機制,企業要認真地去推行,否則台灣的企業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團隊,學習型的組織,因而無法在國際市場上作有利的競爭。
3.過去10年,企業界大量引進電子商務的技術,使企業的效率與競爭力有大幅度的提升,現在工會也開始覺悟到新資訊技術的威力,外國的工會已開始向e工會發展,我國的工會必然會跟進。因此政府應未雨綢繆,從速修訂現行勞工法令,以因應未來e化的新型勞資關係。
(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金鼎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