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智強
大學時,和一位老師談起他的留德生活。老師說:「在德國,因為學制還有一些適應的問題,有些人要待上十年才拿到博士學位。」我說:「哇!那好久哦。」對於20歲的我而言,十年,不就是生命的一半嗎?
老師笑了笑:「智強,你為什麼會覺得很『久』呢?」我說:「等拿到學位回國教書或工作,都已經三、四十歲了!」老師回答:「就算他不去德國,有一天,他還是會變成『三、四十歲』,不是嗎?」
「你想透了我這個問題的涵義了嗎?」我不解的看著老師。「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在德國的那十年,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啊!」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啊!我了解了!」
那段談話,對我影響很大,成為我一個很重要的生活哲學與價值觀。我經常工作很忙,朋友問我:「你要忙到什麼時候?」
「我應該要忙到什麼時候?或者說到什麼時候我才該不忙呢?」我反問。
「忙碌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重點應在於,我喜不喜歡這樣的『忙碌』。如果我喜歡,我的忙碌就應該持續下去,不是嗎?」我補充。對我而言,忙碌不是生命的「過渡階段」,而是生命最珍貴的一部分。
很多人常會抱怨:「工作太忙,等這陣子忙完後,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於是一個本屬於生命的珍貴片段,就被定義成一種過渡與等待。「等著吧!挨著吧!我得咬著牙度過這個過渡時期!」有這樣的想法,生命就因此遺落了一部分。有時為了交文稿,不得不熬夜,體力負荷雖重,心情卻是愉悅的,趕稿趕累了,我會撿起歷史故事、哲學典籍標重點寫心得。偶爾看到一些佳言短語,深觸我心時,更是雀躍萬分,趕緊捉住靈光,寫下感受。然後趁著愉悅的心情,再回到電腦前為未完的工作繼續奮鬥。
「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這時,老師的話會在我耳邊清晰響起。所以,我總是努力的喜歡自己的每一個生命階段、每一個工作過程,因為那些過程的本身就是生命,不能重來的生命。
(作者是聯合報生活進修站溝通學講師,講座內容請洽02-27463516)
【2005/08/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