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31日 星期日

企業整併 戰鬥力打強心針

■ 謝志宏
近年隨著如韓國三星、LG、現代等具全球品牌知名度的大企業竄紅,加上近年韓國積極快速的進行全球通路佈局,韓國已經是台灣諸多產業最重要的競爭對手。韓國廠商一下預期市場供過於求、調降財測、降低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關鍵零組件庫存、緊盯專利、等台灣業者紛紛降低售價後,再一舉殺低價格,壟斷關鍵零組件,經常可以讓台灣業者神經緊繃。
由於韓國大型企業資訊上下整合,與台灣數家競爭的情況相比,在市場詭譎多變的情形下,往往造成台灣業者在資訊上陷入較不利的一方。有鑑於此,今年三月包括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在內的專家學者,建議進行企業整併,如台灣顯示器業者應當將「五虎」合併為「二大」或「三大」,期望業者能將台灣業者零零散散的策略整而為一,避免再「自家人打自家人」陷入價格內戰,進一步能擺脫目前台灣與韓國競爭所經常面臨的「資訊不對稱」的劣勢。
但是,另根據某社論意見,認為業者的整併未必能帶來效能提升,並列舉惠普與康柏的合併案為例,說明一加一有時候反而呈現小於一的狀況。同時,政府亦不應當過度介入,涉及各個公司的經營策略,直指公司整併問題不應當背離「市場法則」,一切要回歸市場競爭的機制…等云云。但是若依據台灣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筆者認為仍有以下幾點仍應加以考量:
(一)企業的整併應可以造成「規模經濟」的效果,提高「議價能力」,避免資訊的重複投資,這一點往往是擅長輕巧戰術的台商劣勢。
(二)企業的整併增加「制定規格標準」的能力,目前韓國三星、LG之所以能夠定義面板第七代或第八代的尺寸,原因就是它們的市佔率名列全球第一及第二,可以與日本放手一搏。台灣則相反,相同的產品出現二、三家業者相互競爭,不得不陷入「價格的肉搏戰」。
(三)企業的整併可以壟斷資訊,目前台灣業者的資訊戰往往顧此失彼,讓韓國業者佔盡上風,關鍵在此。當韓國業者詢價時,它可以貨比三家,但台灣業者並無此力量。當然,企業整併之後可能造成企業動作的遲緩、短期人事變動、人心惶惶,對於及時性的市場變遷仍難免有負面因素。但若觀察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長期觀之,無論是研發能量、議價能力、規模經濟或是市占率,眾多的中小廠商實在難以跟一家夾帶龐大供應練體系的第一名或第二名廠商匹敵,這就是歐美重要跨國企業至今整併多於衍生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扮演企業整併的推手時,當然僅僅能道德勸說,並無實質的公權力法源可供超作。但市場競爭原則就是「全球性的競爭原則」,業者面臨國際競爭的威脅時,未來難以再運用「租稅減免」、「業界科專」等「收入」,降低充抵原本屬於企業經營策略面的「成本」之際,如何運用策略或機制提高「市場的價值」、創造「營業利潤」,仍然會是一項嚴峻的課題。
(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分析師)
【2005/07/3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