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李鍾熙】
隨著資訊普及和全球化,世界變得更平,速度變得更快,只靠自己的力量愈來愈難勝出,因此主張借重外力的「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已被視為企業邁向未來新藍海的重要策略。
「開放式創新」有別於過去「封閉自主」的思維。以往公司認為自己有最傑出的人才,一切創新靠內部研發即可,技術嚴格控管不得對外;但開放式創新則相反,它強調外界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希望結合不同的專長和觀點,來產生更新更好的構想,而技術與外界交換共享,反而能增加雙方競爭力,帶來雙贏。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已積極採取開放式創新的作法。
例如,IBM透過全球178家公司和客戶的參與,順利進行未來全球創新的預測和展望(Global Innovation Outlook);他們更借重網際網路,讓分散在世界各地數萬人共同參與,在一周內完成了所謂 「創新激盪」(Innovation Jam),並將結果公開分享。
在半導體研發方面,IBM也一改過去獨家投入的做法,找了Sony、AMD等九家夥伴公司,共同集資數十億美元及數百位各家研究人員,展開下世代IC晶片研發,這樣不但節省了龐大的研究經費,成果也比預期的更佳。
其他如波音公司787噴射客機的研發,也邀請了全球數百家供應商及客戶共同參與各項設計;家用品大廠寶鹼公司(P&G)則透過引進其他公司的技術,成功快速地推出電動牙刷等新產品;在軟體方面,甲骨文(Ora-cle)等公司合組的Eclipse,則成為162家公司共同建立開放架構軟體的大平台。
其實開放合作是過去就有的概念,只不過近年來快速全球化使得分工更明顯、合作更必要,再加上研發成本飆漲、生命周期短縮、單一領域構想受限等因素,使得開放式創新的策略性大大提高。更重要的原因是,智慧財產權保護及技術中介媒合環境,也都比過去成熟許多。
有了智財權保護,大家才能放心而開放地合作,創造出雙贏的結果;而網路科技也使得參與、分享及交互運用更為便捷。但目前中介市場及媒合平台還有許多待改進的空間,包括專利分析鑑價、技術應用能力、構想案源搜尋,以及更有效的連結及洽商機制等。
除了創新研發之外,開放式思維也可延伸至「開放式經營模式」(Open Business Model),例如企業策略聯盟、合作併購、通路共用、能力互補、資源共享、服務外包等,均可為企業創造出一片寬廣的新藍海。目前國內企業如聯發科、鴻海等,都十分重視開放式創新及經營,不論在技術研發、專利運用或新事業發展,都能充分借重外部資源以拓展新版圖。
近年來,工研院也採取開放模式引進外部技術(in-licensing)來與自有專利搭配運用;推動開放實驗室(open lab)讓產業界進駐合作;在矽谷設立創業育成(cross-border in-cubation)捕捉國際商機;進行跨單位專利組合(patent pooling),提高專利價值等,也都是希望透過外部合作,創造更大的效益。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台灣產業一定要能摒棄各自為政、相互廝殺的思維,從封閉、保守、微觀的心態,轉型為開放、進取、宏觀的開放式創新及經營模式,才能找到更多新機會。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2007/10/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