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摘自前言】
書名:中國龍與印度象—改變新世界經濟的十大威脅
作者:大衛‧史密斯
出版:知識流
製造業的工作機會正淪於中國之手,速度之快,叫人悚然心驚;服務業的工作機會也迅速流往印度;全球經濟就像大地震走山,中國正搶走世界製造業的這塊大餅,印度則快速吞食服務業。中國和印度擁有龐大的廉價勞工,勞動人口的教育程度與日俱增,他們也有能力接納最新的科技,終有一天,即使英美之類的先進國家,也沒有競爭力能勝過這兩國。
那將來我們要去哪裡找工作呢?當中國和印度樣樣事情都能做,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做?英美和其他的富強經濟體,正渾渾噩噩走上長期的經濟式微之路,在倫敦的我們逃不掉,多倫多、東京、芝加哥或科隆也不能置身事外。
國家價值鏈 中印急速上升
我從《周日泰晤士報》收到最大的一包郵袋,是讀者對我寫的中國文章的回應,每當我們寫起工作外包到印度,他們的反應也類似,中國和印度成了炙手可熱的故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升高,雙方曾為了人民幣匯價應否升值吵翻天,中國用較低的價格生產工業製品,拉低了西方的物價,卻同時因為原料和石油需求龐大,推升它們的成本,中國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
而印度呢?新聞媒體的標題,點出後端行政管理和客服中心的工作正外包到次大陸,但是這些報導也預見,終有一天,從證券經紀商的研究,到醫療測試和診斷,每樣事情都能在班加羅爾和孟買執行。
有哪個國家在價值鏈上升的速度,能和中國、印度一樣快?她們數百萬的畢業生將何去何從?英國、美國和歐洲的年輕人,希望在哪裡?大家是不是都應該開始祈禱,還有學習北京話?
迎接高科技 中國令人目眩神搖
中國(龍)和印度(象)的故事,並不是突然之間冒出的。印度人相當喜歡把他們的國家看成笨重的大象,行動遲緩,卻穩定地贏得比賽。而中國的現代奇蹟可以回溯到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印度則是最近的事,不過兩國近來好像才對世界其他地方產生重大的衝擊。1990年代達康公司的榮景、1997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繼登上新聞媒體頭條,中國和印度都沒機會得到應有的注意,也許我們內心深處不是很相信中國和印度必將崛起。
到中國金融之都上海的訪客,身歷其境的第一件事,是從機場駛出充滿未來概念的磁浮列車;可惜它只把你載到市中心。第二個印象是成長驚人,在國際建築師協助下,訂定的2020年上海都市計畫,包括九座衛星都市,估計各有80萬人,緊接在後的是,準備成為世界第一座生態城的東灘。
上海將有巨大的工業園區,容納每一種可能的產業,包括大眾化汽車生產和石化工業。現代化地下鐵和捷運路網建好後,磁浮列車便會顯得老舊,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行時,河畔場址和周邊地區都已重新開發,對於想要比曼哈頓更具風味的一座城市來說,這是個野心遠大的計畫,甚至比深圳更具野心。
上海刻意營造的象徵,目的是展現中國,準備迎接令人目眩神搖的高科技未來。腦海還停留在中國是座血汗工廠的人,可以醒醒了,誰會懷疑這個國家的決心,或者它那平均每年超過9%強勁經濟成長力,已持續四分之一世紀以上?
燦然崛起 印度實力不容小覷
而印度自詡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民主政體」,20年來,平均每年成長6%,印度燦然可觀的崛起之勢,最近才開始顯著衝擊西方世界。國際電信費用下降,凸顯了它的低勞工成本和高素質勞動人口的優勢。在中國成為跨國公司首選的製造基地之際,印度成了多種服務業作業,如軟體開發、客服中心、複雜的研究報告等外包的理想地點;華爾街和倫敦高薪分析師翻閱的公司研究報告,也是印度成本十分低廉的幕僚人員所編製的。
擁有雄心壯志的印度總理辛格士表示,印度的金融之都孟買正在開發高樓區和辦公大樓,五年內會成為世界的「話題」,進而讓人「忘掉上海」。
中印「Chindia」的崛起,將是本世紀非常引人注目的發展,進而引人想要探討,世界經濟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均勢的根本問題。如果預測正確,全球三大經濟體依序將是中國、印度和美國;北京、華盛頓和新德里將是全球權力的重心。她們的竄起之勢必然十分驚人,因為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現在中國和印度合計只及日本的一半,勉強達美國的五分之一。
中國在1970年代末走過轉角,印度則是在1990年代初轉變。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羅斯托(Walt Rostow)對他所說的「起飛進入自我維持的成長」,定義了一些條件,特別是投資水準高,以及勞工大量從土地移轉出來。這兩個國家都已經具備那些條件,再也不會重回以農業為基礎的落後經濟,中印未來是羅斯托所說的最後的經濟發展階段,也就是大量消費的時代。
新經濟超級強權 衝擊全球
印度的崛起和中國一樣,將改變全球的均勢,這也將挑釁我們對富國和窮國的態度。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的大海嘯造成印度至少1.2萬人喪生,但是印度政府宣布,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援助;這是非常重要的轉變,原來的受援國成了競爭國,窮國已變為強國。中國現在有2億人,印度有3億人,每天靠不到1美元的所得過活,不過,世界銀行指出,過去20年來,這些國家的經濟崛起,是減低全球貧窮的最重要單一因素。
「當中國和印度樣樣事情都能做,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做?」的確是個重要的問題。企業家看到他們的市場被中國製產品所奪,以及後端行政管理職能「離境」送往印度,不免想問他們的將來在哪裡。
這些新經濟超級強權在全球舞台上會製造什麼樣的衝擊?我們該喜還是該憂?
(作者是《經濟學人》雜誌專欄作家,本文摘自前言)
【2007/10/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