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人資廣角鏡》ESOP 美女還是野獸?

■ 李存修
所謂「員工股票選擇權計劃」 (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以下簡稱ESOP),是企業為激勵員工,尤其是高階經理人,所設計出的誘因計畫。具體而言,ESOP賦予經理人及員工,有權利在一定的期間內,以一定的價格 (稱為履約價格)向公司認購一定數量的股票。
如果股價能超越履約價格,那麼股價與履約價格之差,乘上所能認購的數量,便是經理人或員工的獲利。在此制度之下,經理人、員工與股東之利益便能趨於一致,有助於降低甚至消除Jensen與Meckling(1976)所謂的代理成本 (agency cost)。
1990年代ESOP在美國蔚為風潮,從1992至2000年間,美國上市企業CEO的薪酬中位數由180萬美元驟升至610萬美元,ESOP所佔的比重由總薪酬的27%升至60%,其背後所代表的股份佔公司總發行股份的百分比,由3%至5%增為12%至15%,此一增幅也正是所有股東透過股權稀釋所付出的代價。
葛老:非理性且急功近利
有人認為ESOP是1990年代經濟突飛猛進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人不以為然,例如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就認為ESOP是「非理性而急功近利的手段」。
激發向上的動力與潛能,固是ESOP的立意所在,但企業績效的原動力卻不一定是ESOP所能創造,其他如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多寡、前人的建樹、決策的正確性、與大環境的配合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若股市處於多頭狀態,即使員工與經理人不怎麼努力,股價也會上漲,ESOP的受益人也能獲得高額利益。如果股價只是短暫上漲,經理人執行ESOP認得股票後即行出售,落袋為安,即使之後股價下跌,也不再影響經理人的利益。
過去ESOP一直未能費用化,至少在帳面上不會產生成本,著名投資銀行Bear Sterns曾就S&P500股價指數的樣本公司加以設算,如果ESOP成本費用化,會使上市企業盈餘在2000年時平均下降8%,在2001年時平均下降20%,其中又以科技公司所受影響較大。
例如2001年中Intel所給予員工的ESOP,代價高達10億多美元,足以讓Intel當年盈餘下降八成,同年戴爾電腦的ESOP 佔盈餘59%,思科佔171%,換言之,員工拿走了盈餘的1.71倍,股東虛盈實虧。
網際網路和軟體產業的前項佔比最高,2000年為1887%,2001年為664%,傳統產業則較輕微,例如可口可樂的盈餘中只有5%屬於ESOP的利益。1990年代中股市處於多頭,投資人看著所持股票上漲,對ESOP的稀釋效果也不太在意,2000年之後網路及科技股泡沫破滅,投資人才驚覺受傷不輕。
激勵士氣振業績 看怎麼用
在大環境好的時候,經理人和員工的努力也確能提升業績,其利益由股東及員工均霑。倘遇景氣不好,常會發現無論再怎麼努力,也擠不出好業績,或者即使業績不錯,但在低靡的股市中股價也難有表現,此時薪資結構中ESOP佔絕大部分的經理人 (例如有些人只要一塊錢薪資,其餘全部是ESOP),就很難撐下去,弊端乃由此而生,例如作假帳便是弊端之一,例如Enron公司在爆發假帳疑雲時,便有6億美元左右的ESOP在經理人手上。
因此ESOP是個激勵員工的利器,也可能是產生弊端的源頭,猶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始能發揮其正面功能,並杜絕其可能的負面影響。
與員工分紅入股 異曲同工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鮮少有企業採用ESOP,但國內普遍存在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實與ESOP有異曲同工之處,各位只要把ESOP中的履約價格設為零,且於每年股東大會後即可執行零價格的認股權利,自然就變成了「員工分紅入股」,不是嗎?
(作者是台大財金系教授,部分資料來源為Dolnad Delves所著之Stock Options & 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McGraw Hill, 2004.)
【2005/10/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