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益成
常聽到企業經營者說:「台灣工資過高,生產成本已不具競爭力,外移到大陸似乎勢在必行。」事實上,並非所有產業都適合外移到低勞動成本國家或地區,勞動成本比占較高、運輸成本偏低的產業,有較高的外移誘因,否則把生產線留在國內並非不智之舉。
大陸和印度吸引大量外商進駐,成本低廉、勞動人口充沛固然是誘因,政府積極招商、法令鬆綁、內需市場龐大也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企業基於低勞動成本誘因就貿然整廠輸出,可能付出高昂代價。
整廠輸出牽涉到關廠的善後問題,更有新廠設立的開銷與衍生成本,必須審慎考量其間的風險和支出,並擬妥因應對策。
企業不改善成本競爭力,就無法在市場上勝出,但整廠輸出不見得符合企業的最大利益。
企業外移低成本地區,應以功能別為主要考量,而非傳統的整廠外移。美國波音公司因為俄國航太人才充裕,而在俄羅斯設立設計及技術中心,就是最佳典範。
企業要提升獲利,大部分會從刪減成本著手,外移低成本地區不失為一個途徑,但若把可能的低產出、高錯誤率、漫長訓練時間等因素納入考量,成本不見得真的遷移了。
改善人力成本與效率、提升生產力、資源應用最佳化與創新研發等跨地域的觀念與作法,更有助於公司長期發展,比工廠外移的成本節餘效益還可觀。日本企業把產能高、附加價值大的產品留在國內,實質工資不升反降,即是最佳例證。
(作者是ERA毅業國際組織台灣區負責人暨中華毅業總裁,http://www.expense-reduction.com.tw;email:era@era-tw.com)
【2005/10/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