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行動教室》矽谷的綠色商機

【經濟日報╱何乾瑋、楊立德】
矽谷流傳一則笑話:在台灣,吵架的小學生會說「你等著,我要回家找我爸爸來打你!」,但在矽谷卻變成「你等著,我回家叫我爸收購你爸的公司!」這趟美西創新之旅,我們發現,矽谷在科技高度發展的同時,也隱藏著教育、交通和居住等問題。
雖然創投、科技人才等是矽谷的核心價值,但昂貴的居住成本、高度成長帶來的擁擠交通,以及缺少競爭力的稅收制度,都影響著矽谷的未來發展。
在全球化風潮下,矽谷高科技業外移,保留設計等附加價值較高的工作,如何和亞洲的製造基地有效聯繫,以密切合作加快設計時程,甚至人才派駐至亞洲可能造成的人才外流問題,在在影響矽谷未來是否可繼續引領高科技產業。
儘管矽谷近年來就業人數下滑,但身為創新、創業活動的代名詞,矽谷仍吸引全球大多數、尤其是高階的技術人才。此地平均薪資不斷攀高,38%人才來自其他國家,超過40%的居民擁有學士以上學歷。
矽谷這幾年有幾項比較重大的發展,首先是,創投資金大量挹注。這幾年矽谷由科技重鎮蛻變為以創新為主的創業聖地,2005年從谷底復甦後,新的產業崛起,例如2006年火紅的web2.0概念應用線上平台YouTube,單月瀏覽頁數,遠遠超過MSN video和Google video。
2002年開始蓬勃發展的生物科技業,也加速成長,2007年第一季美國創投業者投資的71億美元中,有15億美元投入生物科技產業,首度超越軟體業,成為創投業者最看好的行業,這還不包括醫藥相關產業的10.8億美元。在參訪玉山科技協會時,董事長林富元也提到,去年他投資的十幾多個案子,逾半屬生醫相關產業。
此外,新興事業漸漸取代矽谷發展初期的半導體產業,或許再過幾年矽谷會改名為「創新谷」。蘋果公司近年的發展,雖然沒有比其他品牌突出或先進的科技,卻可以憑藉創新的商業模式脫穎而出,就是矽谷創新的一個例子。
矽谷也掀起一股「綠色風潮」。創投業者聚焦於能阻止地球暖化的技術,人才從網路、軟體公司流到新興能源公司,不過新技術商業化可能還需幾年的時間。
為降低造成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惠普、思科、昇陽等大企業組成「永續發展矽谷」,以為表率,組織成員2000到2005年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0%,也希望透過綠色能源開發,擺脫石油能源價格波動帶來的束縛。
微軟則在2006年4月在矽谷分公司安裝2,288塊太陽能面板,以提供公司用電,該裝置在未來30年內將減少4,000噸二氧化碳排放;Google也宣布11月起將在矽谷總部實施太陽能計畫,希望夏季可以提供三分之一的公司用電量,預計五到十年內回收安裝成本。
Google成立至今,一直以創造綠色的科技環境為目標,希望在盈利與環保兩方面雙贏。
Nanosolar也因此看好矽谷內的綠色能源商機,決定在矽谷建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製造廠。
(作者是政治大學科管所研究生)
【2007/12/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