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逸之 4月11日下午兩點,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與160多位分店長坐在教室裡,仔細聽著輔大企管系講師楊百川講述企業倫理,時而周俊吉低頭抄寫著筆記。 不談業績、只講企業倫理的課程,已經在信義房屋的月會,行之有年。 再把鏡頭移到3月28日,北京星光熠熠。可口可樂、豐田汽車、通用汽車、西門子、英國石油、殼牌石油等全球前200大企業的中國區CEO都齊聚北京。400多位跨國企業領袖熱絡地討論企業要如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風潮,開始從歐美先進國家,席捲台灣產業界,成為管理新顯學。 《遠見》雜誌為促進台灣企業與國際CSR潮流接軌,2005年首度針對國內上市企業舉辦「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今年,《遠見》第二屆CSR調查,引起更多企業關注,獲選企業也增加到13名。 CSR成績 從不及格到68.2分 回收問卷統計顯示,國內上市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平均分數也從去年的58.2分,提升到68.2分,大幅增加10分。 放眼北歐的瑞典,幾乎所有的中大型企業都設置了CSR部門,或設立CSR經理職務,負責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業務。 但在台灣,只有19.4%的企業設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專責人員或部門。 紡織業由於國際布局甚深,大部分業者都設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專職人員。 以成衣廠聚陽實業為例,早期聚陽是由一位副總經理負責督導企業社會責任業務,「並由一位人資部門的員工兼任實際工作,」聚陽副總經理羅志一坦承。 但為了因應2004年底全球紡織品取消配額的衝擊,聚陽2004年7月在總經理室設置企業社會責任專責單位,「並且在台灣、大陸、菲律賓、印尼、柬埔寨與薩爾瓦多廠,每個廠區設立至少一位的CSR專員,」羅志一強調。 95.8%重視財務透明 卻有31.3%不願上網公布 問及哪些企業社會責任最重要,95.8%的企業認為財務資訊即時透明揭露,是最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其次為維護員工權益(87.5%)與做好環保工作(74%)。 但只有三成左右的企業會把提升社會公共環境(33.1%)、要求供應商做好社會責任(29.6%),當成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台灣企業只把CSR當成公司內部的事情,都是利己,極少有利他行為,」中原大學企管系教授胡為善指出。 就連美國冰淇淋業者Ben & Jerry,都很重視上下游供應商是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早期Ben & Jerry採購OREO餅乾作為原料,有一天這一家冰淇淋業者居然登報向社會大眾抱歉,「因為Ben & Jerry董事長發現OREO也生產香菸,」合作金庫董事長陳沖指出。 既然,財務透明度被視為企業社會責任之首,卻有31.3%的企業尚未在公司網站上公布完整的財務資料。 目前,透過網站揭露財務資訊,金融業做得最完善。玉山金控在併購高企銀時,在董事長黃永仁堅持下,兩家銀行合併當天,同步把所有的公司營運資料更新在網站上,「這可是全球第一個同步揭露資訊的案例。」 90.4%提供員工旅遊補助僅12.5%有托兒安親 而在員工福利的具體做法方面,高達90.4%的企業提供員工旅遊補助,其次是81.7%企業有勞健保以外的團保與健康檢查補助。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2.5%企業提供托兒安親服務,21.5%的公司有幼嬰哺乳設備,「這的確會影響到一部分的婦女再就業的權益,」中央大學教授李誠表示。 早在1970年代,美國3M總部就開始推行「雞湯計畫」,在各分公司設立專屬的護士,負責帶員工的小孩去看病。 3M的貼心安親服務,肇因於一位女性法務主管,因小孩發燒,請假回家帶小孩看病,導致公司損失數百萬美元合約,「3M董事長寧願花錢雇用護士,來解決女性員工的安親問題,」李誠說。 僅有52.7%企業提供員工子女教育補助。永光化學總經理陳偉望表示,早在20年前,永光化學就開始實施員工子女學費全額補貼,直到最近幾年,由於公司規模擴大,才修改成大學補助金額1萬5,000元,高中5,000元。對於過世員工家庭,永光仍然照顧其子女到20歲成年前。 93.2%經常舉辦教育訓練 但七成企業教育費用偏低 雖然,大部分企業家經常抱怨缺人才,但調查顯示他們大多寧願從其他公司挖角,而比較不願意花錢培養員工。 調查顯示,高達93.2%的公司表示,經常舉辦員工在職訓練與終身學習活動。但72.3%企業每年花在員工身上的教育訓練費用,還不到年營收的千分之五;其中,只有7.8%的電子業者願意拿出營收的2%用於員工訓練。 在多數企業不願意投資員工教育訓練的狀況下,友達光電卻很鼓勵員工進修,2001年成立友達學院,由總經理陳炫彬擔任校長,並且設置24小時開放的「友達書城」,提供員工隨時借閱書籍。去年,友達就開設了4萬小時的課程,上課人次超過3.3萬人。 28.3%企業設有基金會慈善公益多 環保教育少 分析國內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七大構面,「社會參與」是最弱的一項。 《遠見》雜誌調查顯示,28.3%企業成立公益性質的基金會,更有88.5%的公司2005年進行社會公益捐款,較前一年度成長20.2%。 在企業公益捐款金額方面,58%的公司公益捐款金額還不到營收的萬分之五。 再深究企業公益捐款的用途,高達56%公司的公益捐款投入慈善活動,接下來為賑災(34.4%)、藝文活動(32.1%)。最少企業投入的公益活動就是環保與生態教育(18.5%)及學術講座(25.8%)。 「做慈善比較容易上報,教育推廣與環保就很難得到媒體的青睞,」胡為善分析。 十多年來,永光都是在做「燒冷灶」式的公益活動,協助工廠所在的桃園縣小學開設品格教育與贊助教具,並且推動電腦稽核、公司治理的教育推廣與研究,「這些大概媒體也不太會有興趣報導,但卻是最重要的公益項目,」永光化學副總經理蔡瑞安苦笑地說。 CSR提升企業價值 公平義取天下財 最難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往往是這個產業的領頭羊,CSR與公司的營運績效呈現正向的循環。「做好CSR,最後都會回饋到企業本身,提高品牌的價值,」中華徵信總經理張大成指出。 「企業在營運的過程中,就應該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而非事後捐錢彌補,」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強調,CSR的觀念應內化成企業文化的一環。 (本文摘錄自5月號《遠見雜誌》) 【2006/04/28 經濟日報】 |
2006年4月28日 星期五
企業社會責任當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