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3版 陳念南
2006/4/24
為什麼學習型組織、願景在許多企業少有具體作為?主因是組織和成員缺乏潛意識修練,這屬於右腦教育的領域,包括圖像力和想像力,這些是傳統教育體系未曾提供的訓練。
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任何組織包括政府和企業,最重要的經營資源是知識。其次,組織憑以爭取市場和顧客的關鍵能力,在於創新與速度,二者都從顧客立場著想,要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給顧客,且以更快的速度滿足顧客需求。
組織的創新與速度,建構在員工個人的創新與速度的基礎,並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凝聚成組織團隊的知識生產力。以員工而言,創新的表現奠基於創意思考能力,速度的表現則奠基於快速學習能力,問題是如何使員工擁有這2種能力?
創意思考能力來自人類天賦的想像力,快速學習能力所表現的速度則源自大腦中的圖像力,想像力與圖像力正是右腦的特殊功能,必須善加運用練習,才能維持這種天賦能力於不墜。為此,我建構出一套「全腦快易通學習系統」,說明大腦的構造與功能、大腦與學習的關係外,尤其著重說明右腦的特殊功能,並提出開發右腦能力,以及促進左、右腦同步運作的簡易方法。
策略大師麥克‧波特提出企業競爭策略的2個主軸,一為提高營運效益,即做得比他人快、比他人好,也就是Do the Better;一為採取創新的策略定位,即做和他人不一樣的事,是Do the Different。前者的能力來自速度,後者的能力來自創新,速度與創新分別源自右腦的圖像力與想像力。
再者,《藍海策略》書中舉出擬定「藍海策略」的原則之一,是「聚焦願景而非數字」,要如何去做?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 在《第五項修練》書中有2段談話值得研究:「潛意識教育是自我超越修練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時是建立新型企業組織的核心。」「當我們心思活躍時,潛意識便被淹沒。如果心靈處於平靜狀態,將專注於某些特別重要的事情,如願景,潛意識便會浮現不易分心。學習專注於心中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一種技能,需要時間與耐心去培養。對多數人來說,一想到某種重要的目標,馬上就會想到難以達成目標的理由或障礙,這可能是缺乏修練的一個訊號。」
從《第五項修練》出版以來,企業界就盛行談論「學習型組織」和「願景」,但似乎仍多停留在空談,缺少具體作為,原因為何?由彼得‧聖吉談話進行解析可以找到答案,原來,是因為組織和成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缺乏潛意識修練,這屬於右腦教育的領域,是傳統教育體系未曾提供的教育訓練。
運用想像力解決問題
查爾斯‧湯普森(Charles Thompson),提出一套「預見未來的思考方法」,將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的方法分成5個步驟:
步驟1.描述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目標和期限。
步驟2.想像最佳的解決方式,包括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時的情境,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步驟3.留在未來的情境中,想像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之後得到的回饋,享受這個結果。
步驟4.回顧解決問題之道。在想像中,回顧由現實到未來所走的每一步驟,以及跨越的障礙。
步驟5.回到現實,根據以上思考內容寫下解決方案。
這一套思考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並且是先想像「結果」,而後由結果反推「過程」。今天,我們要破除習慣領域,建立一個新的觀念,即「創造是『結果先於過程』」,先塑造期望的結果,才去想辦法達成這個結果,於是就創造出一種新的過程。
運用想像力創造未來
先有結果?結果從何而來?答案是「從想像而來」。任何發明、創作及成功的事業經營,不都是先有結果,然後構建過程嗎?
圖像化思考是人類右腦天賦的能力,不僅有助於提高思考的靈活性,藉由觀想未來的圖像化思考,更是實現人生夢想、達成目標、解決問題的一種利器,這就是所謂「觀想成功」的技術和教育訓練方法。
彼得‧聖吉指出許多組織和個人的盲點,就是面對未來時,往往只看「過程」,不看「結果」,馬上就會想到難以達成目標的理由或障礙,卡死在那個地方。為突破習慣領域障礙,必須學會運用想像力創造未來,請把握以下幾個要領:
1.第一步要先進行放鬆練習,想像力才會活絡。
2.從事情成功的最後一幕開始想像,想像當時的環境(會讓自己興奮),想像成功的利益(能引起自己追求成功的動機)。
3.想像過程中,忘記自己的缺點,專注於優點。
4.平常多做回憶以往成功經驗的想像,強化影像力,有助於創造鮮明的未來成功影像。
5.如果本身缺乏成功經驗,可以從模仿其他成功者著手。
以潛意識修練塑造願景
運用想像力解決問題和構思未來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信,減少盲目摸索或試誤的代價,且有助於組織學習能力的養成。腦神經醫學博士約翰‧麥克(John Mike)和心理學家卡爾‧約翰(Ca rl Jojn)提出對於「集體潛意識」的看法,認為可以幫助我們達到一種「正面而感受敏銳」的心靈狀態。
企業如果針對員工實施這方面的訓練,讓員工習慣地運用「潛意識修練」於生活,而後帶入工作場合,將可漸進促成組織內「集體潛意識」的形成,凝聚共識,醞釀出企業的「願景」,大幅增進企業成長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