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定澎 過去幾年,國內部分學校陷入「研究與教學該如何平衡」的難題,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學為學生而存在,答案在學生身上。學校的定位應依學生素質的不同而互異。因為不同素質的學生,要求的知識素質和教育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如果學校的教育政策無法配合,便無法讓人才發揮最大的效用。 中庸裡有一句話「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的優秀學生,不斷追求最新知識,掌握知識的速度與深度也非常驚人,因此老師的責任是不斷給他們更高的挑戰,讓他們的潛力能夠充分發揮。有時候老師無意間一句啟發性的話,可能比他們認真上一學期的課還有價值。李遠哲大學常蹺課,還是有很好的成就,就是一個例子。 素質不同 需求互異 Microsoft Excel試算表的前身軟體叫做VisiCalc,是兩位哈佛商學院學生研發成功的。當時,許多哈佛個案必須計算一些財務資訊,他們覺得浪費時間又麻煩,因此撰寫了這個軟體。對這些頂尖學生來說,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給他們最尖端的挑戰,教師的學術研究是凸顯自身追求尖端知識的能力與企圖。 對於平均資質、學而知之的學生來說,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就很重要,這也有賴對教學的重視,和教學資源的協助。但教學和研究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知識的爆炸,教師不作研究,很難確保教學內容的正確性。因此對於中段班學生而言,老師必須研究與教學並重。 困而知之的學生,往往有特殊的需求與發展空間,有賴特殊的教育方法,因應個別學生的特性,讓他們學習特定的技能,以便在社會立足。對於這類學生居多的學校而言,注重教學方法可能是唯一且必要的出路。 對管理教育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學生素質不同,教學政策也應互異,對教授的要求自然也不同。招收頂尖學生的商管學院,應要求教授充分掌握最先進知識。 邁入知識經濟,如何確保教授所傳授的知識品質?在學術界就要靠論文發表。論文發表需要經過至少兩三位同行學者的深入評審,以及兩三次的來會修改,就是一種知識品質的驗證過程。尤其是國際著名期刊,幾位審查委員的意見,往往比論文本身還長,由此可見,他們非常注重知識品質的嚴謹度,而不是作者說說就算。 當台灣逐步邁入開發中國家的競爭世界,學校依學生素質的差異,做不同的定位,恐怕是必然的趨勢。 (作者是中山大學資管系講座教授,e-mail:tpliang@mail.nsysu.edu.tw) 【2006/03/26 經濟日報】 |
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管理異言堂》因材施教 必然趨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