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6日 星期三

人才尋求之道

■ 周景龍
因為公務,到中國大陸出差,在機場候機室聽到一段對話。A君感慨的說,公司缺一位幹部,用盡所有管道找了兩年,一直沒有著落。B君感同身受,補充說,刊登徵才廣告成效不彰,好不容易有人來應徵卻不符合需求;找獵人頭公司幫忙,可能因為產業與地域關係,提供的人才庫極為有限;最後公司「降格以求」,報到的新人不是不適任,就是水土不服,很快就離職不幹;但公司培養幹部卻又緩不濟急,真所謂「徵才沒人睬,好人不常待」。
此段對話,透露出許多的無奈及不解,對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或是新成立、快速成長、所處地域較為偏僻的企業,更是感受深刻。
由此可見,建立多元徵才管道不足以解決人才招募問題,需要以全面思維謀求解決之道,可從下列幾項工作著手:
一、明確定義工作職掌
這是人才招募的基本動作,無論是刊登求才廣告、委託獵人頭公司招聘,都須事先明確定義工作職掌、薪資水準、績效標準,才能進行後續的招募工作。
想像一下,若你想要爭取一項工作,經過重重甄試考驗,到最後的面試關卡,你請教主考官,未來工作職責、工作績效標準、個人所隸屬組織及指揮體系,得到的所有答案都隱而不明,請問你會有何感想?工作需求及人才定位,須與公司整體經營策略相結合,才能產生相輔相成之效。
二、內部薦舉比外部招聘優先
許多經營者往往會陷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迷思,一味向外尋求人才,卻很少檢視自己所擁有的人才。即便曾做內部人才總體檢,卻仍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將內部人才局限於現有工作領域,不願讓他們有跨界嘗試的機會。如此,不但限制員工發展的空間,更錯失開發員工潛能的機會。優先舉薦內部人才,不但可縮減外部新聘人才的磨合期,更可增加員工的向心力,一舉兩得。
三、妥善運用徵才管道
台灣目前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比以前更加嚴峻,更有賴充裕的人才來強化競爭力。在人才爭奪戰的過程中,甄才管道有如捕魚用的漁網,擁有多少網具、打算使用何種網具、在哪一個海域下網、何時收網,都攸關漁獲量及漁獲種類的多寡。簡而言之,徵才管道必須多元、跨越地域性,依照所須人才類型,配合不同的甄才工具,並在最合適的時點使用。
四、建立有效能的甄試流程
試問當你應徵一家心儀的公司,接待人員丟下一疊資料及測驗卷後,便翩然離去。等你將相關資料及試卷填好,卻不知道要將資料交給誰,只能原地空等。經過漫長的等待,好不容易才有人將資料取走;開始面談後,卻發現主考官的詢問毫無重點。
當你想進一步了解該公司的狀況,甄試官卻說:「這些問題,我不是很清楚,等你進到公司後再慢慢了解。謝謝你今天撥空到敝公司參加甄試,請靜候通知。」留下一臉茫然的你。試問面對此一甄試流程,你會對這家公司有信心嗎?
從前段描述,不難發現有效能的甄試流程有多重要。透過多元徵才管道,好不容易有不錯的人選上門甄試,若因為甄試流程有疏失,讓人才留下不好的印象,這一定是企業所不樂見的。如何建立一個有效能且讓甄試者滿意的流程,是重視人才的企業不可疏忽的課題。
五、研擬新進人才輔導計畫
當公司費盡千辛萬苦找到合適人才,若無法將人才留下來,一切努力將化為泡影。願意進入公司服務卻在短期內離職的員工,除了小部分因為了解而分手,大多數是因為無法適應公司文化、流程,或對所處新環境有無力感、對公司不夠了解,若公司能對新進人員輔導及協助,投入較大心力,定能產生很大的功效。
在此一競爭激烈的時代,人才確實是企業成功的重要關鍵。但人才大家都想要,貴公司有何條件吸引人才,錢也許是一個重要因素,但絕非全部。利用全面思維擬定一個有特色的徵才計畫,才是在人才爭奪戰勝出的不二法門。
【2005/03/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