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容 P公司以技術起家,股票上市多年,一向以技術領先,享有高股價地位。 兩年前,P公司開始出現問題,新產品開發速度變慢,與客戶之間的爭端層出不窮,公司獲利銳減、股價下滑、內部管理問題叢生、員工流動率攀升、公司陷入營運低潮,投資大眾逐漸看壞這家公司。 為了振衰起敝,總裁毅然召回海外優秀幹部K君,借重他在國外的優異表現,希望扭轉公司逆境。K君臨危受命深感責任重大。K君加入P公司之前,曾任大型企業高階主管,對內控作業經驗豐富。 上任後,他馬上發現P公司上上下下,普遍缺乏成本、績效關係的認知,熱衷於新技術的開發,卻忽略目標管理和流程管理,當技術變化越來越快,競爭條件越來越複雜時,各項開發專案的完成越來越困難,而且漏洞百出,他覺得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當時的情境,就是:「零亂、散漫」。 技術勇士 只管研發? K君急於擺脫困境,馬上祭出他所習用的「目標管理」,嚴格訂定工作目標、完成日期、預期結果,但半年下來,他發現大多數人還是我行我素,專案照樣延誤,客戶抱怨不斷,營運毫無起色,有些人甚至嚴重抗議說:硬性的要求扼殺了他們的創意。K君只好借用外力,請標竿學院協助他推動目標設定、展開及結果的管理。 深入瞭解後,發現P公司太過放任各部門在技術上發展,主管缺乏整體經營概念,很多專案由部門自訂,沒有跨部門合作綜效和追求公司整體利益極大化的考慮。 賺不賺錢 老闆的事? 內部最常見的問題是,部門主管常說:這個計畫,我們部門早就完成(例如系統設計),但其他部門(或外面的合作公司)負責完成的部分(例如硬體設計)一直還沒交件,所以整個計畫無法完成,客戶非常不滿意,公司收不到錢,「我們也無可奈何!」 詢問這些主管,在這種情況下,部屬的績效表現如何評定,大部分的主管都說:「以我所交代的工作有沒有完成為準,我當然也會要求速度、準確度和能力的成長,但如因其他部門的影響而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是可以被體諒的。」 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裡。「員工思維」如果不改變,光靠厲行「目標管理」也是無濟於事。這群靠技術打天下的勇士們,重視的是公司在技術上的成就和個人技術的成長,至於在努力的背後,有沒有幫公司創造利潤,有沒有幫客戶創造價值,那是老闆的問題,他們不必擔心。 因此,改革之道是建立顧客導向(Customer Centric)和獲利導向(Profit Oriented)的目標管理,把員工思維的改變建置在目標管理之上。 推動共識 塑造新思維 不過,想要一夕改變積習已久的公司,成功機率不大,必需由小而大,於是建議K執行副總先選定一個學習能力和意願較高的事業單位,開始進行下列幾件事: 一、 將公司整體年度營運目標(含數字上的和思維改變的需求)明確劃分下放給各部門,並分配到員工個人。各部門重新擬定執行計畫,特別是跨部門(或跨公司)項目的合作約定。 二、 修訂績效管理辦法,以達成公司整體營運目標和利潤標準為獎懲之前提,再計算各部門及個人之績效表現。 三、召集全體主管,參加為期二天的「落實策略目標的組織能力(BCSI)」研討會,由執行副總親自督軍,邀請總經理以觀察員身分參與(當場不表示意見,只在結訓時給予肯定和激勵),研討會聚焦在如何透過有效的績效管理和激勵措施,激發員工打破本位主義的思維,朝向「公司整體利益導向」、「創造顧客價值導向」、「團隊合作導向」、「具體成果導向」,藉由主管的認知,推動全體員工新的共識,塑造新的思維。 個人企業 命運共同體 半年後,執行副總發現這個事業單位呈現令人振奮的新氣象: 1. 每個人都知道部門/個人工作目標和公司整體營運目標息息相關。 2. 個人能力的發展及表現,和公司策略需求相吻合。 3. 員工認為新的績效管理,不僅是獎勵過去的表現,也激勵未來做更大的努力。 4. 不再聽到部門間推諉塞責的爭議,大部分的年度計畫都如期達成。 第二年起,其他部門開始見賢思齊,群起效尤,執行副總終於啟動全面改造;第三年起,成效顯現,獲利逐漸改善,股價開始回升,執行副總終於知道不能光靠目標管理改變現狀。 【2006/01/08 經濟日報】 |
2006年1月8日 星期日
案例分享》想獲利 先搞定共同目標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