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行銷金律》少了策略,行銷只是促銷

■ 菲利浦.科特勒
只要請一家公司拿出一些最近的行銷計畫,就可以知道這家公司行銷規劃的能力有多差。許多企業的行銷計畫包括很多數字、預算與廣告,卻缺乏明確而有力的目標、戰略與戰術說明。即使目標明確,也缺乏強而有力的戰略,即使計畫中說明了戰術,卻和戰略完全沒有關係。
若請一家公司拿出相同產品去年和今年的計畫,我敢說這兩種計畫裡,戰略和戰術都一樣。明白的說,新計畫幾乎跟舊計畫相同,其中沒有新思維,企畫人員為了保平安,依樣畫葫蘆,忽略了市場的新狀況,忽略需要新戰略的事實,也忽略了行銷工具的效率已經改變。
計畫需要納入銷售反應功能,也需要納入成本功能,以便估計產品性能、價格、廣告、銷售人力以及促銷組合任何變化的結果。
每個計畫的基礎,都是一套和市場環境、競爭行為與成本有關的假設。你的計畫中,是否預見一些不同狀況,提出因應之道?如果經濟突然陷入衰退,事前是否設想過計畫中應該如何改變?
行銷計畫應結合下列要素:狀況分析;優缺點、機會與威脅說明;主要問題;目標;戰略;戰術;預算與控管。
確定每一個階段都接續前一個階段。狀況分析可以釐清公司的主要優點、缺點、機會與威脅,進而訂出正確的目標。戰略要能夠保證達成目標,戰術要能夠實現戰略,戰術與成本加總在一起,就變成預算要求。控管的目的是要查證計畫是否達成目標,半途是否需要改變。
彈性預算應該是比較好的制度,經營者應該問經理人,增加20%預算後,能夠達成什麼目標。經理人應該說明怎麼運用額外的資金,也說明他們自認業績和利潤會增加多少。
彈性預算的可行性有多高,要看個別經理人提供的估計可信度有多高。開始時,經理人可能誇大預算增加後可以獲得的成果,或是誇大預算減少時的損失。但是經理人要為成果負責,一再採用這種制度後,就會了解哪些經理人能夠精明的預測結果,哪些經理人不值得信任。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科特勒行銷金律》)
【2005/12/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