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翼擎
SSCI及SCI國際期刊的論文發表量,已戲劇化的成為商管學院發展最具爭議性的話題。雖然商管學院對它多存有愛恨交加的複雜情結,但在兼具高等教育產業競爭力指標、政府配置教育經費客觀指標、國際學術圈能見度指標等三重「身價」的拉抬下,提高SSCI及SCI論文發表數量,仍是現階段商管學院的最高戰略目標。
兩系統期刊 代表性夠嗎?
概括來看,大學的兩大核心能力,一是「學術研究」一是「教學」;但在學術界及政府官方的評比中,「學術研究」所占分量事實上大於「教學」,而且由於教育部高教司評鑑商管學院學術研究表現主要以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及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國際期刊的論文發表數量為指標,更使SSCI與SCI由單純的論文引據指標,搖身一變為商管學院的競爭焦點,不但攸關品牌排名,也攸關國家教育經費與獎助的分配,以致爭議不斷。
大學是精煉理論、創造知識的重要場域,爭論各方對學術研究能力受到重視並無異議,導致爭議的核心問題之一是:SSCI與SCI期刊是否具有足夠的學術代表性?
政大商學院新任院長周行一便持質疑態度。他指出,以SSCI國際期刊而言,刊登的論文範圍是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太廣;而且SSCI及SCI只是一種論文引據指標,嚴格來說與期刊品質沒太大關係,有些水準相當高的期刊並未被列入SSCI及SCI期刊,品質水準很高的學術論文,也不是都發表在SSCI及SCI期刊中。
持肯定態度的學者則有不同看法。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國家講座教授兼電子研究所主任梁定澎表示,SSCI與SCI的期刊已涵蓋國際學術界的主流期刊,而且多數期刊甚具影響力。以經濟期刊為例,前五名的主流期刊幾乎足以影響國際經濟的發展,同樣的,行銷領域的SSCI重要期刊,對行銷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也很有影響力。
他指出,SSCI及SCI期刊也包括少數小領域的非主流期刊,這些期刊被列入,主要代表SSCI及SCI表列期刊研究領域的多樣化,讓國際學術圈瞭解某些領域雖偏冷門,但也有問題值得關注。
作官方評鑑指標 合適嗎?
另一項更核心的爭議是:SSCI及SCI論文發表量是否適合作為官方評鑑指標?
在本土學術研究著力最深的政大商學院,是執反對意見的龍頭學院。院長周行一認為,政大商學院始終堅持的理念是商管教育的核心價值。他說,「『管理』含有文化因素、情境背景,很多是在地的東西,我們應該做的是能生根的學術研究!」他表示,如果用中文寫作、研究本土的問題,現實狀況是比較難在SSCI及SCI期刊上發表。
受限於語文及國際學術社群的屬性,國際發表和學術貢獻有時難以兼顧,他指出,前一陣子參加亞洲商管學院院長會議,與會者都在檢討這個議題,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建立自己的期刊,討論亞洲有關的重要商管議題。
梁定澎認為,整體而言,雖然以SSCI與SCI作為評鑑指標利弊互見,但「正面作用還是比負面作用大」;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則指出,我們的商管學術長期處於鎖國發展的穩定環境,「但又有多大貢獻?」
多數學者同意,客觀情勢遠比主觀意願來得強勢,在門戶洞開、全球化浪潮已洶湧而至的情勢下,本土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要能被國際學術圈所肯定,台灣絕不能怯戰;在沒有更佳途徑前,我們要讓SSCI及SCI成為激勵成長的指標,而不是痛苦指標!
【2005/11/0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