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趨勢觀察》投資自己 脫離貧窮

■ 《30雜誌》15期
「因為持有眾多塑膠貨幣(信用卡、現金卡),讓我有五星級的生活享受,也讓我陷入百萬負債的窘境。」臉龐稚氣、大學畢業就負債130萬元的「台灣卡王」劉汶翰說。
錢不夠用,似乎是這個世代共同的焦慮。像劉汶翰這樣年紀輕輕就負債百萬的人不在少數。據統計,台灣花在信用卡及現金卡的循環利息費用高達8,000億元,年輕世代更是每人平均負債21萬元。
相對於父執輩,台灣年輕人顯然太會消費,而少把注意力放在攀登事業的高峰。「人生如果只有一次攻頂機會,大多數人在50歲左右超越巔峰,然後下山,人生循環就是如此。我比較幸運,30幾歲就做到花旗銀行副總,但是到了40幾歲還是要下山,你不能不下山!」46歲的日盛金控財富管理事業群執行長蘇英孝建議年輕人,用心去衝刺事業,可能比只關心消費有意義。
比父母更窮的一代
但是全球化的結構性障礙,仍然造成年輕世代的財富口袋遠比長輩淺。「比父母還要貧窮的一代」是十年前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標題,主要在描寫當時美國青年面對未來惶惶然的心境;沒想到十年後,一直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台灣,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
「就算他們賺得跟爸媽一樣多,未來的負擔也一定會更重。」政大社會系教授關秉寅分析。
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來臨,使得現在年輕人將來必須負擔更高的社會福利成本和撫養責任。除了未來的負擔加重,大環境的影響、無限擴張的消費欲望,更讓貧窮的狀況雪上加霜。
先看看薪資,平均薪資雖然較1980年代時高,但扣掉物價上漲率還是負成長,換句話說,薪水袋越來越薄、薪資根本趕不上物價膨脹。
再看看國民所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國民所得只有台灣一半的韓國,在今年首度超越台灣。台灣在國民平均所得1萬2,000元到1萬3,000元之間,已經原地踏步五、六年了,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終於難以避免地被韓國超越了!」一位金融界人士感嘆。
過度消費的一代
另一項使年輕人更貧窮的原因,就是無限擴張的消費欲望。劉汶翰大學畢業時就負債百萬,而更多的年輕人,雖然不像他那樣負債累累,不過大多數也是名符其實的月光族、存不到什麼錢。
「這種情況下的消費者,如果不幸又染上過度消費的毒癮,豈不是飲鴆止渴、必死無疑?」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秘書長劉凱平認為,美國消費者就算破產了,也還有社會福利制度可以保護,但台灣並沒有那麼完整的社會福利機制,國民年金、勞退新制也是杯水車薪,沒有錢,年輕人的未來怎麼辦?
台灣青年真的已經沒有更樂觀的前景了嗎?其實也未必盡然。一旦到了谷底,通常也就是翻身的時候,因為大破壞將帶來更大的創新和機會。
「危機就是轉機。」知名節目主持人鄭弘儀就是這樣身體力行。因為學歷比別人差,使他更努力工作和投資自己,每月花薪水的六分之一在學習上,一天工作16個小時,把一年時間當兩年用。
許多人擔心經濟不景氣、錢難賺,更擔心中國大陸的崛起會讓台灣失去競爭力,鄭弘儀卻認為,面對產業快速變化,我們不需要自怨自艾、更不用自傲,要做的是在這塊土地上努力打拚,同時運用語言文化和三通的優勢進軍大陸。
「機會更多,要花更多心思研究。」體認到老年化社會來臨,政府、養兒都不可靠,所以知名媒體人陳鳳馨大學時就開始理財,早早成為有殼無債族。她不認為現在年輕人很窮,反而處處是機會。
創業也是青年致富的好方法。亞尼克子工房的吳宗恩,就是這一波創業潮中,引領風潮、甚至預計到國外拓點的好案例。
「投資自己」、「發現新商機」、「及早開始理財」,同時不為財富所限,「追求心靈的富裕」等四種思維,就是助你脫離貧窮的最好方法。(本文摘自《30雜誌》15期)非報系
【2005/11/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