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善盡社會責任 通往全球市場的入場券

■ 蔡翼擎
全球經濟快速變動,以已開發國家為主的跨國企業,為因應競爭環境變動所帶來的潛在危機,紛紛致力於縮短和在地社群的差異;營收與利潤不再是跨國企業CEO唯一的社交語言,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對競爭優勢及經營利潤的深遠影響,透過經濟力量及財務性工具的制約與激勵,企業社會責任已然成為企業通往全球市場的入場券。
跨國台商向來以製造業為主,因產業結構有勞動密集的屬性,企業與地主國的爭議常環繞在勞資關係上,讓台商付出昂貴的學費,更影響企業形象。全球品牌的供應鏈管理壓力,也促使OEM及ODM製造商重視將社會責任轉化為爭取訂單的優勢;加以近一、兩年來「社會責任型投資(SRI)」共同基金快速興起與擴大,形成新的投資趨勢,在在讓企業注重社會責任的實踐。
近年我國企業不斷傳出經營弊端,公司治理問題雖漸受注意,企業界對社會責任的內涵及應有作為,仍普遍缺乏認知。日前,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舉辦「全球投資與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以「化責任為利潤的永續經營策略」的積極角度,邀集國內外產官學專家深度探討,希望帶動國內企業正視此迫切課題。
漸成市場制約機制
天下遠見事業群總裁高希均認為,企業經營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是不夠的,西方社會愈來愈重視社會責任,未來企業必須思考、實踐社會責任,因為企業社會責任已不單是世界主流思潮,更逐漸形成市場制約機制。
市場機制的建立,部分力量來自國際性組織。日本前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大使、現任日本觀光協會副執行長登誠一郎指出,社會責任是21世紀的新議題,OECD已認知,要成為世界有用的組織,必須幫助最終使用者;政府不是最終使用者是中介者,OECD應從根本思考,解決新世紀高齡化、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等問題。
他表示,OECD宣言及決議一直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定期檢討,最近一次的檢討,在與全球企業界、勞工代表及非政府組織進行建設性對話後,對涉及多國籍企業的指導綱領作了廣泛的變更,並加強永續發展議題中有關經濟、社會及環境方面的各項核心要素。
善用政府國際組織力量
不過,他指出,雖然當時已導入新的議題及觀點,但自2000年6月完成檢討後,「OECD企業宣言與決議」使用至今已五年,亟需國際公民社群再集思廣義,思考如何訂定跨國企業準則及OECD公司治理準則,對攸關促進全球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工程有所貢獻。
泰國MFC資產管理公司總裁Pichit Akrathit贊同現階段以政府、國際組織的力量,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運作機制。他認為,市場失靈時,政府應適時適度干預或強化市場機制,如市場機制尚未完備,就需要SRI共同基金或其他機制來促進。
其他機制指的是社會運動。Pichit Akrathit說,運動有兩種,一是整合企業盈餘與社會責任的「軟性運動」;一是是改變社會大眾觀念的「硬性運動」。這兩者都能強化或建立市場機制,但硬性運動較為困難,比如改變消費者觀念或習慣相當不易。
Pichit Akrathit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能否落實,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政府可設立社會安全基金、監督企業生產好產品。他認為,SRI基金等諸多軟硬性社會運動都不足以取代政府功能,社會運動只能與政府角色互補,彌補政府功能的空隙。
國際勞工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最感迫切。國際紡織成衣勞聯亞太組織秘書長鄉野晶子感慨地說,亞洲許多紡織成衣廠都曾發生嚴重的勞資糾紛,付出慘痛代價,但不少個案最後由勞資簽署協議書收場,這些努力給勞資關係提供了一個互動的系統,一步步解決爭議、一步步修正系統,雖然有痛苦,但也逐漸建立共識。
該組織今年底將進行「從國家立場出發」的企業社會責任對話,比如與NIKE的對話,亞洲地區有NIKE工廠駐進的國家都可以參加。
工運經驗豐富的台北市勞工代表郭吉仁認為,經濟競爭力與政府治理能力分不開,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不單是公司治理問題,也是政府治理問題。政府要協助解決的三大問題是,從SRI等財務機能來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從媒體及教育改變消費者認知,正確辨認好的公司及產品;以及強化工會發展。
勞資關係受矚目
工會的發展更是未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不能漠視的一環。郭吉仁表示,目前工會發展困難,勞資關係專家不足,社會對工會的認知也有很大的落差,比如民營化問題,社會大眾對工會的抗爭行動,看法就很分歧。要正確分辨企業的社會責任,並有效溝通勞資雙方,培養勞資專家很重要。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表示,據估計,金融時報逾20%內容和企業社會責任有關,這已是國際重要議題,攸關企業經營策略。全球化浪潮下的供應鏈重組與改造,「血汗工廠」將會受到排擠,企業設置社會責任經理日益普遍;台灣IT產業目前雖對產品訂價仍頗具影響力,但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卻有步入明日黃花的危險,對社會責任更不能掉以輕心。
非財務性議題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日趨重要,且最終都可能反映在企業財務報表的利潤,但目前台灣企業在亞洲社會責任的排名卻出現後退的跡象。產官學專家呼籲,台灣企業必須調整經營理念,重視環保、勞保、消保等全面性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否則可能被踢出各產業供應鏈。
【2005/11/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