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張系國出借「時間」天長地久計畫

張彥文

操控時間是人類的大夢,即使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也無法阻擋時間的洪流;張系國在三十五年前的小說著作裡,描述了一個可以儲存和交換時間的機器──天長地久計,這個過去是「狂想」的點子,今天有了實現的機會。「小姐,願不願意把妳的時間賣給我?」1970年代的台北街頭,一個二十八歲、經過無數次失敗相親的未婚「老」小姐,在一個下雨的夜晚,碰到了一個很特別的計程車司機...。「《夜曲》這本小說其實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愛情就是把你的時間交給另一個人,」有「科幻小說之父」稱號的張系國回憶,當年在一個雨夜,因為看到一個女孩子佇立街頭,感覺有些淒涼;又聯想到以前坐計程車時,看過「買賣各種名犬」的廣告,於是念頭一轉,「如果買賣的是時間呢?」這個靈感成就了《夜曲》這部小說;三十五年後,張系國更帶領工研院和資策會等單位的團隊,把小說裡的概念付諸實現。而這個計畫的名稱,就用了《夜曲》裡面那個貯存時間的機器,叫做「天長地久計畫」。
chronobot時間交換平台
負責對外說明計畫內容的工研院電通所經理邱運輸表示,這個計畫其實是在一個社群與虛擬社區內互助合作的概念,將每一個人的時間量化,每個成員都有一個「時間碼表」,顯示借出或借入的時間。舉例來說,一個學生正準備一篇報告,要找一個人花兩個小時協助他完成這項工作;他可以透過網路將這項需求送到平台,平台就會透過複雜的運算機制,找出符合需求的協助者。等到這篇報告完成後,這個提出需求學生的時間碼表就會變成「-2」,而幫助他的人則變成「+2」。張系國還為了這個平台創造了一個新字——chronobot,「chrono」代表時間,結合機器人的「robot」,產生這個字。在張系國的概念裡,chronobot代表的是電子布告欄(BBS)、部落格(Blog)和時間交換器(Time Exchanger)的綜合概念。電子布告欄是最早的個人資訊的交換,「就好像從前看李濤的『全民開講』一樣,你罵我、我罵你,但問題卻沒有得到解答,」張系國提出這樣的妙喻,「不過現在『全民開講』的層次提高了,應該還可以快樂地再活一陣子,」張系國特別強調,他說的是「從前」的「全民開講」。至於現在當紅的部落格,檔次就比電子布告欄高,「以前電子布告欄的版主只是提供一個讓大家鬥蟋蟀的平台;部落格的主人自己必須有兩把刷子,」張系國強調,部落格提供的是個人化的知識及資訊,一定要有特色才能夠吸引人進去看。至於天長地久計畫中的平台,則是電子布告欄、部落格、時間交換器的演化及組合,這裡面每個人要貢獻自己的力量(體力或腦力),而每個人的貢獻是以時間做為計算單位和衡量的標準。
計畫源自人文關懷
工研院經資中心產業分析師陳右怡,也曾是天長地久計畫團隊的成員,依據她的觀察,天長地久計畫絕對不是一項高科技的產品,而是張系國發自人文關懷的理念。陳右怡指出,張系國看到許多人六十五歲,甚至六十歲就退休了,子女也長大了,成天待在家裡沒事做,他們的時間其實對社會還有價值;相對來說,這些老人也需要一些幫助,尤其是居家醫療照護。那麼,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時間交換的機制,既可以讓這些老人的力量釋放出來,又可以讓他們得到良好的照顧?因此,天長地久計畫目前最主要的開發方向,是朝向社區老人服務應用,包括居家照護、健康檢測服務、送餐及陪伴就醫等方向的規劃。最讓張系國感到欣慰的部分,就是這項計畫已經開始進行技術移轉給民間企業,由真茂科技在台北市大安區的民輝社區,進行老人送餐、居家照護等服務的試辦計畫。真茂科技總經理林燕山,在創立真茂之前,曾經擔任過公辦民營的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館長,對社區整體營造的工作一直相當投入。「我剛來台北的時候真是不敢相信,台北人怎麼那麼冷漠?」生長在嘉義農村的林燕山,談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印象仍深刻,因為在他的家鄉,全村只有一支電話(更不用提網路),不論有什麼事,全村的人馬上就會知道,而且會馬上來幫忙。因為對社區營造的熱情,林燕山和張系國的人文理念幾乎可說是一拍即合。現在在民輝社區,已經開始進行老人送餐服務,也開始試驗小規模的居家照護。
「時間」也能交換智慧
這個平台的概念是時間「交換」,那麼接受照護的老人要回饋什麼?因為老年人最寶貴的是他們的智慧,所以民輝社區成立網路虛擬教室,請老人教導書法、語文、口述歷史等。民輝社區的試辦計畫,在硬體部分是由資策會協助建置,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主任邱宏昇表示,天長地久計畫應用在社區的老人照護,不只是要讓老人活得久,更要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價值。「居家照護的作用是以分散式取代集中式,」邱宏昇解釋,老人院、養生村這類的地方,讓一堆老人集中在一起,不管有病沒病,感覺還是像醫院;但是居家照護,可以讓老人回歸家庭,即使子女無暇照顧,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交換的平台,在有需要的時候得到幫助。「這叫『在地安養』,是一種更進步的觀念!」邱宏昇興奮地表示。
下一步要做知識交換
「網路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極大無比的腦!」時間交換的下一步,張系國想做的是知識的交換。電通所邱運輸舉出一些結合時間與知識交換的可能,例如每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電腦展(CeBIT),各家廠商都會派出大批人力去搜集情資,如果有一個時間知識交換的平台,那麼就可以協調各家廠商分工合作、搜集資料,「省時、省力、省錢,而且得到的資訊還更多!」邱運輸進一步指出,知識的累積其實是一種加值的過程,因為知識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一項知識在三年前知道的人不多,當時它的價值就高;一旦變成常識,它的價值就會下降。而這個知識交換的平台,就是要集眾人之力,提升知識的價值。所謂知識價值的提升,就是除了知識本身之外,再加入意見、看法、評論等等,「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神經網絡資料庫,而不是單純對與錯的東西,這種工作非集眾人之力無法完成,」邱運輸所強調的這個概念,也正是張系國所說的「極大無比的腦」,「這對freelance(自由工作者)來說,實在是太棒了!」張系國的語調高亢了起來。
天長地久才有力量
天長地久計畫始自於人性,當然最後也要回歸到人性。張系國強調,在時間的交換這個面向,最重要的就是trust(信任)這個要素,不然時間不像是金錢的借貸關係,有人借了不還怎麼辦?「信任是用錢買不到的!」張系國特別指出,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人跟人不是實質上的接觸,所以「觀其言行」特別重要,就像你如果長時間看一個部落格,發現版主說的都是真話,長期下來就會建立對他的信任。知識的交換是連接愈多的腦愈好;但是時間的交換可能只適用於實體社區,或是網路上的虛擬社群,也就是人口規模較小、同質性較高,而且比較有互信基礎的一群人。真茂科技林燕山舉例,在民輝社區裡,有一個憂鬱症患者,需要送餐服務,可是一開始他抗拒別人的幫助,後來慢慢取得他的信任之後,現在他願意接納友善的援手,甚至還成了幫忙送餐的志工,「這不就是一個時間交換最好的例子嗎?我相信人心底的那一塊是可以激發出來的!」林燕山笑著說。不論是時間還是知識的交換,最終的目標都要歸結到「天長地久」這四個字,因為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時間及知識的ATM,透過這樣的一個平台機制,可以讓人類的時間及知識無窮地延續下去,讓無所不在的時間形成無所不能的力量!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5年9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