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5日 星期四

品牌經營》公益行銷 品牌加分

■ 高端訓
過去,企業規劃品牌或行銷策略,很少納入公益行銷;如今消費者意識抬頭,要求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扮演好企業公民的聲浪日高,公益行銷成為企業強化品牌形象的一項利器。
遠見雜誌7月號的「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顯示,七成企業有公益捐款,更有九成企業計劃將企業社會責任列為長期發展策略,品牌行銷人員再也不能忽視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與傳播,對企業及消費者的意義了。
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 廣義來說,就是企業除了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也兼顧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與環境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現代企業必走的路
這是21世紀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就自發性角度,在企業規模變大、獲利之後,願意回饋社會;就消費者角度,當企業具知名度、市場占有率提高後,對企業的要求不止於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是關懷、照顧社會。從品牌行銷的角度,如何將企業的「善行」傳達給社會大眾,贏得品牌認同,最後贏得長期競爭力,這就是公益行銷的使命。
並非所有企業都有履行社會責任的迫切需要。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出,市場壟斷、和顧客直接接觸、供應民生必需品、破壞自然生態、供應鏈體系高度依賴開發中國家低廉人力的企業最需善盡社會責任。
有些企業基於回饋社會的理念,主動投身公益活動,但也有不少企業是在爆發醜聞後試圖彌補。如殼牌石油因開採北海油源破壞當地生態,隨後積極採取補救措施;Nike因僱用印度童工,遭媒體、消費團體指控,為彌補企業形象受損,擺脫惡名,不但要求協力廠商善盡照顧員工的責任,並首度發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詳細報告全球7萬家承包廠經營情況的改善。
王品集團擅長事件行銷,以小錢創造話題,現在也開始思考公益行銷對品牌的意義。一年內就推出三個公益行銷事件,包括王品的「情牽500」,捐500萬元認養南亞災童;陶板屋的「知書答禮」,發起一人一書到蘭嶼活動;西堤的「迎新送愛心」,義賣舊餐具等。
公益活動需要企業長期投注人力、財力用心經營,而且不保證會立即產生實質回饋。企業推動公益行銷活動,可以掌握以下原則。
1.先求生存,再做公益:公益行銷是長期投資,不是經營的特效藥。先求企業的健康成長(有利潤),再思考如何扮好企業公民的角色,不要為公益而公益,或為了面子傷及裡子。
2.量力而為,切忌「膨風」:企業應量力而為,有如商業投資般,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3.不怕善小,細水長流:企業一旦認養公益活動,只有長期參與,才能產生口碑效益,為企業形象加分。
4.發自內心,不求回報:既是長期投資,就無速效可言,正確的態度就是發自內心去做,感動他人,贏得認同,甚至參與。
5.慎選活動,結合品牌:公益行銷也是品牌行銷的一環,每一個活動都應為品牌加分,才能累積成為品牌資產的一部分。
謹慎選擇贊助團體
企業可以藉由贊助公益團體從事公益行銷,不過,贊助團體的選擇不可不慎。
贊助公益活動,須選擇與品牌定位相符的團體。如牛仔褲品牌Levi's贊助愛滋防治,彰顯年輕愛現的品牌個性;日用品大廠寶僑贊助「6分鐘護一生」,活動訴求對象和目標客層相符;西堤牛排贊助兒童燙傷基金會,是基於廚房發生燙傷意外最頻繁,與產品屬性相符。企業選擇贊助公益團體,相關性愈高,效果愈好。
公益團體的公信力,以及是否公平、有效運用捐款也須納入考量,配合度更不容忽視。公益活動有很多細節需要溝通,公益團體應有常設窗口,和企業溝通贊助事項。
此外,若參與公益活動的企業過多,單一企業的贊助效益可能大打折扣,企業應評估同一公益團體是否長期贊助企業過多,尤其忌諱與競爭對手共同贊助。金融業中,花旗銀行長期為「聯合勸募」募款,中國信託贊助「家扶中心」,各自擁有鮮明的支助對象。
破除扭曲的行銷迷思
但公益行銷並非企業經營的萬靈丹?以下是有關公益行銷的一些迷思:
1.公益行銷就等於品牌行銷?
公益行銷是品牌行銷的一環,建立品牌是一全方位的整合行銷過程,有賴一整套的品牌策略。
2.公益行銷可以馬上帶動銷售?
公益活動旨在回饋社會、感恩客人,必須長期經營才能獲得認同。
3.公益行銷可以挽回企業頹勢?
體質有問題的企業,應從經營管理面改善,公益行銷無法讓病入膏肓的的企業回春,只會讓傑出的品牌更傑出。
4.公益行銷只要著手去做就可以了?
公益行銷是品牌行銷的一部分,因此推動公益行銷也須注重一致性、持續性,要吸引消費者的參與、媒體的報導,更要有創意的包裝。
5.公益行銷是老闆一個人的事?
公益行銷的極致就是全員行銷,不是企業老闆個人的事,企業的理念必須貫徹到全體員工,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愛的種子,使影響層面更廣,更能贏得社會肯定。
長期以來,企業以追求獲利為最終、唯一的目標,如今投入社會公益的企業日增。長期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中央大學教授葉保強指出,21世紀企業要永續經營,必須從單一基線的堅持,轉換成三重基線,包括財務、環境及社會基線。
公益行銷只社會基線的一小部分,卻是企業最易於執行、消費者最能感受的部分。
(作者是王品集團行銷總監,台北大學企研所博士班研究生)
【2005/09/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