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5日 星期四

建立供應商最低評選準則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15版 本文取材自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全球聯盟所PwC「Global Best Practices」資料庫
2005/9/15
歐洲石油業實務:英國柴油引擎製造商Perkins Engines以往每季都會把表現評估寄發給供應商,但僅止於此,從不做後續追蹤。後來,Perkins改變報告的設計,不僅凸顯特定供應商需改進之處,亦運用圖表讓供應商了解他們與平均水準的差距。供應商若不加以改進,企業將減少、甚至取消彼此的合作機會。採用此方法後,Perkins Engines在供應商管理上更為成功。
美國製造業實務:美國浴桶製造商Softub Inc.派遣員工組成的觀察團至潛在供應商的工廠各司其職地實地訪查,每一處約待2天。該公司設計一份清單式表單,內容涵蓋廠房與設備、清潔度、安全措施、維修記錄,及供應商的銷售、產品線、主要客戶、第3方品管認證等項目,協助員工完整地評估並記錄發現。Softub各部門最終會收到1份調查結果以便討論。採用這份實地訪查表格後,Softub選擇供應商的成效大增,不僅大幅減低供應品的不良率,供應商的更換率也降低一半。
多數企業都能清楚描述對供應商的期望,例如價格低、品質高、服務好、交貨準時、營運健全等。不過,企業往往未具體訂出選擇供應商的最低標準,或雖訂有最低標準,卻未能確實執行。
企業若能依據訂定的最低標準有系統地選擇、管理供應商,不僅在採購過程較少遭遇問題,與供應商的合作也會更順利、更能維繫長久關係。最佳實務企業會採取以下步驟:
1、調查供應商的財務及誠信狀況
企業應該設法了解潛在供應商的財務及誠信狀況,然後依據評估的結果決定是否與該供應商往來。觀察的方向包括是否有信用不良或拖欠付款的記錄、是否官司纏身、是否有不合法的情事等。此外,企業通常會設立最低的評選標準,例如符合特定的信用等級、或至少得營業N年以上等。
2、評估供應商的商譽及企業文化
企業還可進一步了解供應商的文化和商譽,包括管理階層的素質、利害關係人(員工、股東及營運據點附近的居民)對該公司的評價、面對環保議題所採政策與作為、媒體報導及客戶口碑等。通常企業對供應商的商譽會有最低的期望,例如,沒有媒體負面報導等。
3、要求供應商具備品質認證
企業應將最低品質標準納入供應商的評選標準中。為了解供應商能否達到最低品質要求,企業可登門拜訪、實地探查,但此法既費時、成本也高,有時候甚至有執行上的困難(例如,供應商位於其他國家 )。因此,企業不妨把合作對象限定在具備ISO 9000系列等國際品質認證的供應商。
4、持續追蹤重要供應商的績效
在選定符合最低標準的供應商並開始合作後,企業應持續追蹤供應商的表現,一發現問題立刻進行溝通。企業應該訂定如「按時交貨比率」、「貨品合格率」等具體可衡量的績效指標,並依據不同的供應類別,設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定期衡量供應商。
5、定期走訪供應商
實地走訪供應商廠區,有助深入了解供應商的財務狀況,以及業務健全與企業文化等層面,並可藉此察覺任何可能影響期望的變化。因此,雖然實地走訪費時又費力,頂尖企業還是會藉此直接觀察其廠房、員工及流程,進行風險評估。例如,可從停車場與員工餐廳的管理看出供應商是否重視細節;或與廠區員工對話以了解其專業水準及工作態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