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師法瑞士工匠精神

■ 杜曉鳳
書名: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
──尋找台灣投資出路的挑戰之旅
作者:朱成志
出版:天下文化
許多發生在瑞士的事情,都是那麼不可思議。在歐洲,德國與法國的邊界接壤了451公里,雙方是打過幾百年戰爭的世仇,可是兩個國家的小部分人民「用腳投票」,走到了現在的瑞士,竟然融合成一個國家,這實在有點匪夷所思。瑞士人多數講的是瑞士德語,類似我們的台灣國語,可是這些不同的背景及文化,還包括義大利移民與當地的高山原住民,在瑞士融合出高度的民主共識與專業技術,這就是「Swiss made」奇蹟。
過去400年分批來自唐山的中國大陸移民,以1949年為重要分水嶺,分成兩種不同歷史背景的台灣人,也遇到了瑞士早年族群融合的問題。雖然過去我們也有自傲的「台灣經濟奇蹟」,但是近十年來,中國大陸一切以經濟掛帥,台灣島內反而是50多年以來最激烈的政治火山爆發,台灣國民平均所得十年來停滯不前,與對岸的生機蓬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尋找投資台灣的下一步機會
有人提出「一中歐盟」的模式,來化解兩岸的困境。其實,台灣的政治路線與企業界的經濟發展方向完全相反。我期盼這本書由投資觀點出發,藉著發掘瑞士,研究他們的外在環境及發展歷程,吸取其中的精華,再回頭宏觀台灣的中小企業,與瑞士的發展做一比較,我想要在「太多政治口水」中,找出投資台灣的下一步機會!
台灣四面環海,是典型的海洋國家;瑞士四面都是陸地,並和歐陸最強的三個國家(德國、義大利與法國)緊鄰。照說,瑞士應該會被鄰國逼得喘不過氣來,可是瑞士政府與企業,還是衝出了比玉山還高的高山峻嶺,突破了鄰國的產業勢力範圍,走出了自己的差異化,以工匠精神創出許多全球第一的「Swiss Made」品牌。他們可以做到,台灣人能不能?
我相信狄更斯在《雙城記》裡的那段話:「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以我個人在證券業18年工作經驗來看,投資世界的趨勢轉移,也會有如黃河決堤改道,於是相應而生的金融商品,也就存在著循環理論──盛極而衰,否極泰來,乾坤再造,陰陽易位。
電子業已經紅了十年,創造了許多新貴驚人的財富。「美國矽谷+台灣竹科」的經營模式,隨著以個人電腦為軸心的產業世代交替,在微軟加上英特爾的WINTEL主導下,台灣幾十年來所培養第一流優秀人才,紛紛以傭兵身分上場。
美國電子大廠以自有的強勢品牌與行銷,結合台灣的製造能力,造就了美國科技的黃金年代,也將台灣大量的科技資源推向代工製造。可是,隨著全球科技股崩跌,2000年網路泡沫、台灣代工利潤愈來愈薄,當美國大廠傭兵的這條路,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從早期證券市場只有光寶與聯電等少數電子股,到現在開枝散葉超過500家以上掛牌公司的榮景。
這十年以來,台灣把中國大陸培養成大量生產的全球工廠,卻也造成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更糟的是不少高科技公司吸進股市大量資金以後,因為無效率的建廠、併購與轉投資,造成財務上的黑洞;這些都使得台灣的散戶投資人受傷慘重,股市正如政壇亂象,也如九二一大地震災後的中部山脈,亂到了極限,新的投資生路又該怎麼找?中國大陸的經濟力量正在崛起中,帶動了全球原物料的大漲,不論是油鐵煤銅鎳鋁鉛錫,台灣都沒有,那麼如何再造競爭力呢?
創造瑞士工匠精神
我把「大膽西進」的目光,轉到了遙遠的瑞士,希望從那兒,為台灣的混亂思緒尋求出路。2001年冬天,我初次踏上瑞士的鐵力士山,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那麼喜歡遊山玩水的人,也不著迷於當地漂亮乾淨的山林與白雪;雖然揹著相機,但流連在鐘表行的時間最久。欣賞店裡陳列出的細緻工藝,看著昂貴到不敢輕易出手的價位,才是我這種俗人感到最著迷的地方。
突然間,我獲得了一絲靈感:瑞士這種高毛利「商業模式」,會不會是一種解答?自從三年前答應高希均教授出書,就好像欠了一筆有意義、又有壓力的負債。經過兩年多的醞釀,我在2003年第一次在媒體提出了「瑞士概念股」的簡單雛型,2004年的台灣亂象愈來愈嚴重,下決心年底寫完本書。
我嘗試拋磚引玉,把瑞士概念的工匠精神,拉回到習慣於「0與1」思考的台灣,希望形成一種基因改造的效果,使得大家的思維不再是藍綠對決與統獨之爭,不再是只有零合的輸贏遊戲,而是透過本書提出的概念:「對企業要求發揚工匠精神,對政府要求給我們一個世界格局」!對於投資人,我也提出了選股的新方法,搭配書中所附教學及簡報光碟,讀者可以在投資的戰場上,多了可以對抗華爾街作手的「人工智慧」新法寶。
我希望牽動一次乾坤大挪移,由亂中找出新秩序,讀者就有可能成為下一波財富重新分配的贏家。希望下一個十年,由Swiss made看到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我們不再是「由A→A+」美式商業模型的價格殺手,而是「由S到T」的瑞士型台灣企業。
本書前面四章,介紹瑞士這個奇妙之邦所蘊含的驚人力量,藉著多家不同領域的企業,歸納出「瑞士概念方程式」,在於「工匠精神」與「世界格局」。從第五章到第七章,回到台灣找出符合前述概念的上市公司。第八章進行對比的研究,讓讀者明白台灣與瑞士在發展上的異同。而第九章則是對讀者最重要的「教學篇」,也是投資心法上的結論。第十章的尾聲,是寫給台灣的吾土吾民,算是知識份子的一點點期盼,希望我生活45年的這塊土地能變得不一樣。
「Future Taiwan」會長成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如果能多一點瑞士概念的味道,那就是我所衷心樂見的了。
【2004/12/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