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引領知識價值

■陳思圻
「知識管理師」之定義為「企業建構知識管理機制時,具備符合組織需求之專業能力的知識管理人才」。當今知識已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新主軸,亦為企業是否能增加利潤的關鍵。目前市場上知識領航的技術服務業雖不在少數,但企業仍須自行評估及選擇具有專業推動能力並且符合企業需求的知識管理人才。
這對於想要導入知識管理的企業來說,不論是邀請外部專家顧問或是由組織內部團隊運作,身為推動知識管理的「知識管理師」,他們的專業程度是否值得信賴,並且能給予企業實質的助益,就這個部分而言,企業的確是承擔著較高的風險和成本,也因此造成此一重要角色的認證形式和過程,一直是備受質疑。
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特別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 (CPC)針對已著手進行知識管理技術導入的企業為對象,進行「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可行性分析」,希望藉由多方蒐集、分析調查及整理相關資訊後,進而綜合評估是否需要建立客觀、適合於國內環境的認證制度,來驗證知識管理師的專業能力,以作為企業的參考依據,使企業能夠儘快轉化為知識型企業,增強其競爭優勢。
此研究採問卷方式,就「知識管理師之需求」及「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建立」的兩個層面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期間為93年8月到11月間,共發出400份,有效問卷為218份,回收率4.5%。調查對象大多為知識管理推動的主要成員(60.55%),任主管職有80人(36.7%);任職於管理部門占最大的比例(24.31%),其次為研發部門(22.94%)、生產部門(17.43%)及一般行政部門(13.0%)。茲將資料整理統計後,得到以下分析結果。
■認證效益與需求的對應關係
就「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所帶來的效益及需求來看,調查結果顯示業界皆抱以高度認同的態度。在需求面上,針對知識管理師的專業需求,在「社群經營的活絡」、「了解知識工作者的需求」以及「建構企業導入知識管理的實質效益」這三個問項,分數相較於其他構面是比較低的。
由此推斷可能和國內知識社群經營的成熟度,以及企業環境的運作上尚缺乏此一文化塑造的機制。
雖然目前就台灣推動知識管理的企業而言,知識工作者的需求皆為發展的要項,但多數執行的重點仍多放在將過去資料和知識加以留存,即「知識蒐集及累積」的層面上加以建構,而尚未發展成熟至應用與創造階段,因此對這些項目抱持著正面的認同,但是在導入階段中尚未看到實質績效展現,因而有所質疑。
而知識有內隱和外顯化的不同,因而在導入的同時,其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的表現也並非能夠立即顯現,因此這兩個構面間所依存的微妙對應關係,是否具有互為因果或正向增強,可再進行深入的探討。
■認證流程的整體運作規劃
分析結果顯示企業對於專業「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建立上,應可再依專業領域而區分為不同的認證項目,如同現行企業導入,經常分別由「流程運作」、「企文促動」及「資訊技術」等三大層面進行運作。
另外,可再依專業能力等級區分為「推動種子人員」、「特定項目專業講師」、「輔導顧問」等角色。
關於能力及領域等級的區分,可根據導入時期、不同需要程度及功能角色去做調整,如同知識管理技術中所講求專家黃頁的概念。
但這兩個部分的規劃,將會影響到往後認證流程的考核方式、研習內容、課程時數、進行程序、師資考量、審核標準等條件。
因此,若將來要朝此一方向去規劃發展,則在認證制度的領域及能力區分的整體考量上,可採行資格考試或必、選修的方式進行,區分出哪些是知識管理師所需具備的共通基本能力,而哪些是可以在特定領域進而強化的專業能力。
■蓄積人力資本 共創雙贏
未來,有關「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的建立,在培育過程中無論專業講師傳授、實務經驗分享、案例觀摩交流或成果評核指導等方面,都亟需企業的參與及協助,才能使這些專業人才更符合企業的需要,成為知識管理導入的先鋒及運作的基石,為台灣產業蘊育及累積豐富的知識管理人力資本。
另外,有關「知識管理師認證制度」的執行單位,除需秉持國際認證協會的宗旨外,其公正性及正當性也應將納入考量,以求鑑定出真正符合國際標準及國內企業需求的專業「知識管理師」。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4/12/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