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觀測站》中國低價優勢 還能多久?

出生於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大陸年輕人,可能為中國長久來的低價優勢,帶來巨大變化。

世界工廠中國無所不製,從基本消費品鞋、衣、玩具,到手機、電腦螢幕等高科技產品,便宜的「中國製」,讓消費大眾買得起更多東西。

廉價勞工 造就低價優勢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製造業勞動力,約1.04億萬名勞工,是美、德、日等國勞動力加總的兩倍。便宜、豐沛的勞動力,大大壓低製造成本,形成低價優勢。據估計,低價的中國製品,平均每年為一般美國家庭省下500美元。

前《金融時報》記者哈妮(Alexandra Harney)說,中國的低價格令消費大眾讚嘆,也讓中國擁有足夠的全球競爭優勢,2006年出口額已達9,690億美元。

但在陸續爆發黑心商品事件後,中國的低價優勢面紗,逐被揭開。是不符安全標準的原物料、在血汗工廠工作的低價勞工,造就大陸的低價優勢。

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的勞工,付出全部心血,每天超時工作,就是希望賺錢寄回家鄉,改善家人生活,但他們卻為此付出代價。哈妮指出,中國每年有1萬個新的塵肺病通報案例,每年約5,000人死於矽肺病;甚至有人在工作中斷了手、受了傷,造成一輩子遺憾。

哈妮說,上一代的中國勞工想改善家庭生活,所以他們走入暗黑的廠房,忍受惡劣的工作環境。

曾有工廠負責人告訴她,為了賺錢,員工害怕休假,若工廠排假,他們會憤慨的說:「我來這兒不是來休假,是來賺錢的。」休假日會另找其他兼差工作。

新一代勞工 勇於爭取權益

新一代的勞工就不同了。他們也同樣問雇主:「工廠有無休假?」若沒有馬上另謀他職。

哈妮指出,一胎化政策下的第二代中國勞工,較會避開環境惡劣的工廠,敢於抗議或罷工,甚至控告雇主,爭取自我權益。

17歲的李剛(化名)為了家計,放棄升學機會,到廣東省一家充滿惡氣的工廠工作,一天工作18個小時,一周工作七天,還得經常加班。一次工作意外,奪去李 剛右手,後半輩的幸福瞬間煙滅,還要花時間和資方打官司,但他自立自強,開始自學法律知識,成立非營利組織,協助和他一樣因公受傷的勞工。

實施一胎化政策,將造成中國未來勞動力吃緊。「人口結構變化將使中國勞工供給緊縮,這個變化具有國際重要性。」為此,哈妮曾專程訪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常凱。

「老是靠廉價勞工成本來競爭,並非長久之計。中國若想長期擁有競爭力,需仰賴科技與創新。」常凱認為,人力短缺會讓中國目前仰賴便宜、無技術勞力的經濟發展策略,無以為繼。中國工廠需提高薪資、改善工作環境,否則勞工的集體意識崛起,會讓企業無法招架。

去年,保障勞工權益的勞動合同法上路,時序往前推,2004年中國總理溫家寶推動「綠色GDP」概念,開始重視過去經濟成長優先前提下,所付出的環境代價。

中國政府、勞動底層,都意識到當前困境。不可否認的,中國正面臨產業升級的時刻。低價中國還可維持多久的優勢?

費時五年,深入中國社會,走入血汗工廠、非法礦場,研究中國崛起對全球衝擊,撰寫《低價中國》的哈妮觀察,低價中國是由跨國品牌公司、產品代工製造商、中國勞工、中國政府及廣大的西方消費者,所形成的。

她認為,中國價格仍有競爭力,但這是表面低價,若計算整體付出成本,是不符合成本原則的,且副作用陸續浮現。

「他們也想改變。」哈妮指出,在中國推出政策的同時,金融海嘯肆虐,西方國家需求急遽萎縮,將迫使中國加速轉型、升級,也讓利潤微薄的工廠面臨很大壓力,加速產業重組。

管理技巧 下階段重要挑戰

勞工問題,將是中國產業升級首要面對的挑戰。勞動合同法上路,讓中國有了世界規範最嚴格和完整的勞工政策,「但最大問題是執行!」哈妮指出。

中國的勞力密集產業正移往內陸,高科技及高附加價值產業則駐守沿岸。從短期來看,工廠與勞工仍有段陣痛期需度過。

但長期來看,對國家產業發展是正面的,但在勞動意識的提升下,管理技巧,將是中國產業發展下一階段的重要挑戰,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品牌建立、智慧財產權等。

「這是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哈妮指出,在1978到2008年間,人力便宜、政策優惠,企業經營獲利,相對容易,但當組織規模擴大,管理需制度化。這將是台商企業的機會。她認為,台灣企業效率高,研發能力強,且跨國經營經驗豐富,具有相對優勢。

長久以來,懂得借力使力,豐厚實力,改革開放30年後的中國,飛躍式的經濟成長令人驚嘆。哈妮強調,中國成長的下一個挑戰,是回歸根本,國家政策與體質都要改變。

【2009/01/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