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領導式管理第54講:金庸小說世界的領導者

陳生民/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執行長

 通常武俠世界描述的領導者有兩種:一是以俠犯禁的仗義之士,通常他們有市井小民認定的道德標準,那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另外一種就是門派或幫派的領袖,這裡有正義的組織,例如丐幫、武當派、少林派等,也有所謂的邪教或是團夥,例如:日月神教、明教、神龍教、逍遙派等。但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有第三類的領導者,因為他的故事大多有歷史的背景,他會以虛構的武俠人物對襯出歷史真實領導人物的性格,例如:韋小寶對康熙、張無忌對朱元璋、陳家洛對乾隆、蕭峰(喬峰)對耶律洪基、郭靖對成吉思汗…等。那麼,這些在金庸筆下的領導者有什麼特色呢?

 首先,我們看看俠士,這些武俠世界的主角都是英雄。所謂英雄,就是可以完成常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例如:好人受到壞人欺侮,英雄出來打擊壞人,解救好人,英雄不但要有勇氣,還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而且英雄有時要做很困難的抉擇。因此,這些英雄雖然武藝高超,但人生卻要接受許多折磨。他們作為領導者,多半是要突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困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金庸寫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他以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洛與乾隆的身世為題鋪陳,陳家洛面臨一方面要反清復明,一方面享用親情撤反乾隆,甚至犧牲所愛香香公主,最後卻落得反清大業與愛情兩頭落空的局面。這是金庸所勾勒的英雄,大多數都是悲劇英雄。

 後來的《神雕俠侶》中的大俠楊過,被郭襄砍了一條手臂;《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目睹父母親在各大門派逼迫下自殺,母親臨死前告訴他:“越漂亮的女生越不可以相信”,但他還是上了周芷若的當;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大半的時間都是受傷或是中毒,心愛的人愛上別人、周遭的親友始終誤會他、師父處心積慮想算計他,其內心所受的煎熬令人難以想像。

 最典型的悲劇英雄是喬峰,他的身世離奇,他在中原人士的撫養成長,成為丐幫的幫主,但後來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契丹人,父母為中原人士所害,他應該要為父母報仇,為他的契丹民族盡忠;但他從小所受的正統思想卻是漢民族的仁義理智,他必須在忠孝、仁義的衝突中做抉擇,所以喬峰最後以自殺收場。因為他無法化解這些矛盾,只能一死以謝天下,這就是金庸所突顯的英雄性格---當大我不能實現的時候,就得犧牲小我。

 在這些小說中有一個特例,他不是英雄,但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英雄。說他不是英雄,是他既貪生怕死,又是偷矇拐騙什麼勾當都做,還完全不會武功,稱不上一般所謂的英雄,但是他身上仍有一股江湖的義氣。

 金庸自己說:「武俠小說又稱俠義小說。“俠”是對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西方人重視爭取自己的權力,這並不是中國人意義中的“俠”。“義”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具有犧牲自己的含義。“武”則是以暴力來反抗不正義的暴力。中國人向來喜歡小說中重視義氣的人物。」所以,像韋小寶這樣的混混,只要有一點優點,“不出賣朋友”,他的所作所為就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認同。因為我們每個平凡的人都會具有他的一些小缺點,我們拿什麼來責備他?而且,我們未必能做得到像韋小寶的義氣,這一點也就是他成了不是英雄的英雄。

 這些英雄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呢?坦白說,能夠獨善其身就不錯,根本不可能兼善天下,所以,一個個在消滅壞人後,就隱居山林,犖犖不知所終。這些領導者唯一能稱得上領導者的地方是他們能起身和惡勢力對抗,成了武林維持正義秩序的象徵。他們比那些名門正派或是帶有公權力的衙門,更有影響力。這是一種童話---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而我們永遠要站在正義的一方。

 第二類的武俠世界的領導者是幫派的領袖,怎麼才能成為一個組織的領袖呢?在所有的武俠小說中,名門正派也好,江湖中的邪教幫派也好,通常都是武功最高者居之。

 拿張無忌來說,他當明教的教主是他不巧進入了前任教主的密室,學到了乾坤大挪移;黃蓉會當上丐幫幫主也是洪七公傳她打狗棒法;東方不敗雖然不男不女,但他能掌管日月神教,也是因為他的武功深不可測,任我行得聯合令狐沖、向問天才能打敗他,重返日月神教。這些組織的領導者,憑藉的是武功,也就是能力,坐上領導者的寶座。換句話說,能力不行的人不能服眾。

 然而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標榜只有武藝,沒有武德,最後就會自取滅亡。例如:岳不群這個野心家取代左冷禪成為五嶽盟主,為了學葵花寶典,也成了另外一個東方不敗;滅絕師太一心要滅明教,之前是命令紀曉芙必須用美色暗殺楊逍,之後還故技重施命周芷若殺張無忌,她性格的偏激,也成了正派領導人物中的反面教材;再看西毒歐陽峰,他為了要成為天下第一,被黃蓉設計學了一套假的九陰真經,練到走火入魔,成了悲劇結局的反派領導人物。

 金庸描述的第三類領導者,雖然是小說中的配角,但是也代表了他對歷史領導人物的評價。

 武俠小說大多數的立場是反體制的,所以大多數的小說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負面者居多,在金庸早期小說中也是如此。

 例如:在《書劍恩仇錄》之中,香香公主用她的生命去警告陳家洛“不可相信皇帝”,陳家洛以為乾隆是漢人,又是他哥哥,稍微相信他一點,就險些被乾隆害了;在《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的奸詐機巧,在第一、二版小說後期,朱元璋擁兵自立,欲除掉張無忌,於是設計騙得他心灰意冷,令他自動辭職,與趙敏退隱江湖,教主之位由楊逍接替;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與成吉思汗的對話中,郭靖不認為成吉思汗是個英雄,他說:“自來英雄而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的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但是,在後期的小說中,金庸逐漸區分出統治者也有好的領導者。香港著名的金學評論專家吳靄儀認為從《天龍八部》這部小說中,開始比較清晰地質疑民族主義及以種族作出的劃分,後來,金庸也對統治者的看法也起了轉變。

 在《碧血劍》中,袁承志本來要刺殺皇太極,但對皇太極的知人善任以及治國方針大為佩服,反而認為讓他來作中國的皇帝會比崇禎或是闖王更好。到了《鹿鼎記》,康熙在金庸的筆下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反而這些反清復明的俠士是一群糊塗蛋。康熙與韋小寶在差不多最後一次會晤時,對韋小寶說:“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刹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複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好的領導者就是郭靖口中的“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從這個標準來看,康熙是絕對合格的,歷史上還沒有哪幾個統治者作得到!所以,雖然武俠小說是虛構的,但在故事情節中,我們看到了理想領導者的素質與作為,這也是一種知識份子流傳百世的言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