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王家英
在創意日益受到重視的時代,創意不一定只能發揮在營利事業領域,社會公益更需要創意投入,才能喚起更多有能力與資源的團體或個人的認同、參與,讓善的力量像滾雪球般持續擴大。
以日本公益廣告為例,經過有組織的推動,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長期的耕耘,目前愈來愈多廣告創意人踴躍參與比稿,對這些創意人來說,獲選出線的榮耀,可能比高額獎金與拿到大案子,更讓他們快樂。
實際上,非商業化的創意作品,往往揭開社會的問題、凸顯卑微的生命個體,充分反映並貼近人性,所以更能打動人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近幾年,「無米樂」等台灣紀錄片的成功票房與口碑,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創意是何其寶貴的資源,應用在公益領域,和用在商業領域一樣,經過有系統的規劃整合,可以發揮更好的效益,並且緊扣社會和環境的變化需求,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社會公益更需要創意投入
成立36年的日本公共廣告機構,最早是由企業捐出經費,針對減少空氣汙染、重振公共禮儀及社會黑暗面等問題,製作廣告,推廣正面觀念。而後長期關注環境、教育、親子、重大天災、骨髓等器官捐贈、地區再造等議題,製作廣告對社會大眾溝通。在媒體的參與和重視下,公益廣告量快速成長,會員企業也增至1,300家,但所有經費仍來自會員會費與贊助,沒有取用分文政府經費。
近年來,日本公共廣告機構把公益廣告的製作與評比,當成全國性的活動,在每年中年度開始時,針對會員進行公益廣告主題的問卷調查,10月來自八個分部的各地代表齊聚一堂,訂定年度主題,為了反映區域特性與溝通需求,各地區再自訂廣告題目,開放創意人提案,這樣也可以激發各地展開創意競賽,讓公益廣告更為豐富多元。
例如2006年東京地區的一個公益廣告「江戶風景」,以漫畫手法呈現江戶時代的優雅東京印象,提醒東京人這個城市原是一個禮貌之都。
2003年北海道地區的公益廣告,以高中棒球賽隊的啦啦隊歌曲為主軸,訴求活化地區經濟,2005年的作品延續此一主題,空曠的球場上插著一支「Team Hokkaido」的勝旗,用意在提振當地居民的求勝之心與勇氣。京都的廣告主題是鼓吹用回收食用油做公共運輸工具的生質柴油,強調小事情可以變成大力量。
以義工奉獻的心情參與
這些公益廣告,都是由各家廣告公司提案,先經地區評選,再由東京總部決選,平均每年參與的件數都有百件左右。雖然做這種案子沒有收入,但日本廣告界創意人積極貢獻創意,以義工奉獻的心情參與,36年來,累積豐富的公益廣告成果。
台灣公益廣告協會在2003年,由資深廣告人賴東明發起、擔任協會理事長,他指出,從第一支平面廣告「SARS議題—我愛你,所以要離開你」開始,五年來陸續推出凝聚台灣生命力、老人、人際關係、環保、水資源、鄰居關係等議題的公益廣告。今年4月並首次舉辦「看廣告感幸福」的有獎徵文比賽。
在不景氣的年代,企業預算縮水、媒體業廣告收入持續減少,廣告業經營日益艱困,公益廣告難免受波及。如果企業、媒體、廣告創意人,在此時同心協力、集思廣益,針對社會、經濟與人性的黑暗與低潮面,多盡一分力,用出色活潑的創意,散播正面思考,為社會和自己「加油打氣」,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誰知道呢?在網路民主顛覆傳統媒體權威的時代,小創意,也可能是扭轉乾坤的力量,就看你是否抓住了「公共心、分眾情」。
【2007/11/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