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本個案由中山大學資管系提供】 「我相信百科的編纂應該更激進,而不是更保守。」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引用60年代一位《大英百科全書》編輯的觀點。40多年後,這個想法由維基百科落實,目前這個網站的內容量,已遠超過最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 豐富典藏 創造風潮 根據國際品牌研究機構Interbrand的網路中心brandchannel.com,2007年對全球網友進行的品牌調查,維基百科首度入榜便一舉拿下第四名,成為網路產業中的主流品牌。 維基百科是「非營利機制」,以基金會的形態運作,靠網友義務上網分享與編輯各式各樣的知識。截至目前為止,光英語版維基百科,已有超過205萬篇文章,網友們的修改與編輯超過1.6億次,平均每篇文章修改編輯次數達14.78次,數量與內容準確度兼具,全球參與過維基百科內容的註冊帳號近550萬人。 開放系統 奠定雛形 1996年,30歲的吉米威爾斯搬到加州,搭著剛興起的網路風潮,先後成立了娛樂資訊搜尋網站Bomis.com和Nupedia.com (維基百科的前身),聘了一位哲學系博士生賴瑞.桑格(Larry Sanger)為總編輯,打算打造一部線上百科。他們起初以專家模式,請學者對不同題目進行註解,進度卻始終緩慢,直到2001年,桑格提議使用當時剛推出的維基 (wiki)編輯系統,讓網路族加入百科全書的註解工作,才奠定今日維基百科的雛形。 開放交流 顛覆原則 「我做的事很簡單,有人想學習,有人想分享,維基提供一個平台讓事情發生。」威爾斯說。 維基的運作與傳統百科全書截然不同。沒有上千人的編輯團隊和一堆學者教授顧問團,維基百科只有2.5位員工,一位是程式設計師,一位是威爾斯的助理,半位是實習研究生。 維基百科顛覆以往由知識階級主導的詮釋權,透過易於使用的介面,任何人都可以對自己了解的議題、事件、人物做出註解,「重點是,資訊必須要正確。如果有個人真的很聰明而且做得很好,我不在乎他是個17歲的高中生還是哈佛教授,東西好最重要。」威爾斯表示。 這樣的理念,吸引了全球數萬人,近乎虔誠地積極參與編纂這部線上百科全書,每天產出數千篇文章及數萬筆訂正。 知識內容 隨時更新 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機性跟演化性。不同於數年才更新一次的大英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可以即時記錄人類文明中發生的事件,並隨著情勢演變,由無數人合作不斷更新相關資訊,「從某種角度來看,維基百科是人類對於世界、歷史的大型共同筆記。」 搜尋引擎 下個目標 維基百科以集體智慧挑戰了象徵菁英專業的「百科全書」主張之後,有個更全民、更底層的全球知識資料庫,正在社群之間逐漸崛起,這就是維基在商業網路世界的新嘗試─Wikia。 有別於維基百科的公益個性及百科全書式的資訊彙整,Wikia是將協同創作的精神,落實到更為寬廣與生活化的資訊範疇。舉凡電玩、電視影集及各種娛樂活動,或是知識性的教育,政治等都可以在Wikia找到專有的資訊天地,不僅內容更為豐富,而且全部都開放免費使用。 儘管現階段只仰賴廣告收入的Wikia還沒有獲利,但威爾斯又將展開另一項浩大的集體智慧工程─Wikia Search。Wikia要以集體人力智慧,挑戰標榜精密運算的google搜尋引擎。Wikia執行長潘奇納指出:「我們相信人們的智慧遠高於機器。」 【2007/11/25 經濟日報】 |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管理教室》維基百科 開創集體協作年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